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其他分享> 文章详细

简单梳理王阳明及心学

2021-10-20 10:31:20  阅读:332  来源: 互联网

标签:逻辑 这个 一个 心学 易经 王阳明 梳理 就是


注:本文由朋友的问题引发,文字由微信语音转换而成,做简单整理(这里澄清一下,里面内容均是胡说,没有必要考究其观点的牢固性)

  A问:你好,我对于这个阳明心学有一个问题:感觉他这个理论,讲出来都很好,但如何真正的实际落实在生活当中呢?就像王阳明肯定是能用明白了:他打仗啊,感觉就是百战百胜的那种;那你像我们普通人的话,怎么样把他这个阳明心学能够真正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指导生活,而或者说让我们这个生活过的能够更好一些?

  B答:你这个问题,嗯,怎么说呢?我提供一个可以去探讨的一个视角:你得先理解,为什么王阳明他能够把这个事情给弄好,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也是普通人,并不是神仙;我是通过观察他几方面资料:一个是他的传记,一个他口述的传习录,还有一些是其他的人对他的一些解构,来理解他这个人是怎么一个情况。

  我就想到哪说到哪里啊。基本上有这么一个脉络,他很小的时候是,好像五岁还不会说话,但是一说话他就能背四书五经。这很重要,你能不能背?也不是说通背,因为这块的东西,它其实是讲的是一个古人的那个世界观的构建。就是它实际上是有一整套三观逻辑在里面:而且像王阳明他所处的背景应该是士大夫阶层的,那么他的这个背景就决定了整个他们那个文化氛围里面的人,是在直接参与管理整个国家的,所以他的视角、视野它具有全局化、系统化。

  然后,印象当中,他大概十岁左右,他父亲王华,考上了状元,他爷爷带他进京跟父亲一块住,他们途经镇江,作了一首诗:这个诗呢,就是讲了的一个朴素的辩证观点,月亮跟那个近处的山,大小对比关系,这个说明了他有一个辩证逻辑在里面。看问题的视角,他就已经构建了一个比对性的三观,就是他的看问题的视角不是僵化的,他会系统性的看问题,不管宏观的还是说局部的,他总有一种延展性和联系,这个你可以发现他一直是有这样的一个状态的。

  再一个呢,就是他同时代,比方说还有唐伯虎,唐寅比他还要聪明,但是成就没有他高,原因是什么?他的磨砺,王阳明一直在讲的是什么呢?主要是两点,一点叫事上练:什么本领都是在事上练;第二个是心外无物;他给你圈定了一些边界和一些参考系的,这是一个他的思维模式,也跟认知三观有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子,就是在他科举考试之前,他头一次没考中;那个官员故意不让他过(貌似跟张居正的经历混起来了),他是有一段心路历程的:他那个时候立了一个志向,立什么志向呢?他要做圣人;怎么做?前人给出了参考:立德立言立功这个叫做三不朽。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的三立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是人生的志向,因为它有了志向之后,就有了目标。

  他自始至终要做圣人。那么做圣人他肯定是要找参照,站在他的角度,他就是要比对的,找以前的圣人是怎么回事情。他琢磨哪些人呢,远的像孔,近的就是朱熹,所以朱王理学之争,在那个明朝时期是一个主旋律。那么朱熹的理学核心的逻辑又是什么呢?晚年和他的早期的观点是不一样的,需要理解这些差异。

  那么王阳明从朱熹那边得到的是什么呢?他实际上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是,朱熹告诉你做学问,做任何事情四个字:格物致知,这这就是格致(上海有个格致中学取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做学问的一个逻辑,所以王阳明格竹子典故也是这个道理。第二个就是他需要把他的心学和朱熹的正统儒学统一到一起来的。心学是他的标签,但他还是自称是儒家的,必须要统一到一起才是被正统认可,但是其实他的心学是儒释道三者都去琢磨的,是融合的。

  通过三者的对比,是最好的思考学习方式;所以说,所有的东西他一定是通过找一个比较好的参照物去比对,然后发现差异性之后,那么才会有新的发展的点。明白这个之后,你就会发现,不管你做什么,你首先要在某方面比较专业,比较到顶端,这样你才会形成一个独立的自我的体系;每个体系,他都是有局限性的,但是他提供了非常强的参照性,这是它的一个价值,那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价值也就在于此,他把儒、释、道三者的体系做了比较之后,形成了一个心学的体系,所以说它本身它是能够支撑这三者的融合。如果再把东西方价值观念对比,就能进一步发现各种差异,举例:中西医关于头痛医头和头疼医脚的对比,一个治标,一个标本兼治,理念是有差异的。

  这个事情,从事理上捋,大体上背景是这个样子,再从具体细节上去说这个问题啊,他足不出户,然后他遇到问题,他为什么能够解决好?这里有一个关键步骤,他解决好一个问题的前提肯定是先把接下来几步思路要想想清楚;他一定是把问题想透了,什么问题是最关键的,他把推动整个事情发展的关键环节想透了;从哪思考才是对的?三观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在推动的?就是这个东西动力在哪里,时机恰不恰当,他一定是把这些事情全想清楚了。

  其实我们看很多东西,第一层就是说能够看到知识面上有哪些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点梳理成一些条文,一些逻辑流程出来,这个其实还是比较初步的,还不能成为一个体系。你实际上对一个东西可以十年为界限。你要去深度思考,因为这个里面有非常多的要素,需要你去剥离,剥离的过程就深度思考的过程,就是寻找第一性特点的过程。他前期,在他科举之前如果没有做那么多事情去体会思考,他是不可能达到这样效果,所以涵养天性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功课。

  由此引申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人的思考不可能没有凭空进行,所以他讲,要事上练;他还讲了一句话,其实是很意思:你看一部书,不管是经史子集,你把它当经看,他就是经,你把他当史看,他就是史,这就是事上练的一个具体的例子(这个跟指鹿为马的典故出发点不一样)。事情本身是怎样的,往往取决于你选择怎样去对待,对待事情的状态是由你来发起的,这个是关键,但这个背后深层次的一个逻辑是什么呢?是你能通过多方面全面评估一个事情,进而能把问题想透。

  说到这里,又涉及到一个关于自我的思考,关于我的解构:西方说的三我:本我、自我、超我,或者是我们说的就是命运和自身的努力。这些东西它都是客观的,需要客观的看待;人有时候是会不自觉的去误判了,带有比较主观的色彩。这个里面能不能把主管还是客观分别出来,也是很重要的;你分辨出来这个,就能判断出问题本来应该有的权重和对应的位置在哪里,这个时候才能够看得清楚,才能利用好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

  就是说你把这个事理看清楚了,你才能够抓到问题的关键,你才能够出手,才能够有效果。很多人就是单向思考,至于整体于不顾,过多的私欲或者局限性,使得他的思维没有延展度。打个比方说,下围棋,双方一人下一次,为什么有的围的地盘多,有的围的地盘少?这个就是一个思维延展性,你考虑整体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局部,考虑局部的时候也要延伸到整体。围棋考级、考段的过程就是一个进阶的过程,一级的水平和九段的水平,那就是天壤之别。

  这种差别,是可以慢慢的通过事上练来弥补的;从逻辑上讲,我们自己大脑中的世界和我们就生存的那个实体的世界,他是一个镜像关系,不一定叫镜像关系,那么王阳明他讲叫镜空衡平,就是一个投射关系,可以这么去解读。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根据商增定律来推定的话,只有外力干扰,这个系统才会产生新的改变。

  只要没有外力干扰,这个体系它就是会稳定地衰竭下去。那么作为个人,应该怎么去面对这样的问题,只有在事上练,这里练的目的是为了磨练自己的修行。一般的意义上讲,会把它分为三个层次,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

  第一层就是我们说的开悟,开悟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人他并不是彻底的开悟,就是懵懵懂懂也能悟一些。能够客观的看待自我跟这个世界的关系,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有过分自我执念,佛家讲我执,不要有这种执念,那么一旦达成这样的一个状态,以此作为一个基点往前推,那么这个就说明你这个人是开悟了。

  第二层难一些,一般意义上就是说叫明了生死的意义,个人的生死要看破。大部分人可能一辈子也翻不过去的。第一层你要明白你自己跟世界的关系,第二层你要明白你自身生命的意义。整个人的自身它就是一个独立的体系,而且非常之神奇。

  这种神奇就是让你不得不相信,肯定是有更高等的文明,或者是造物主,才制造了如此复杂的人类,你无法相信依靠大自然能够进化出人类来,就像我们搞个计算机这么复杂的系统,还是无法能达成人的这种能力。能把人这点事情想明白了,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就变得不那么神秘了。即便想明白,并不代表说没有恐惧,没有喜怒哀乐这些东西,无欲无求是,只是能够做到顺其自然,客观面对,从容些罢了。

  接下来就第三层,心物一元,这个问题就其实更难解释了。要把这个悟出来,其实我认为是要看点缘分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还有二元论,甚至多元论,这里为什么讲心物一元?科学家们在追求的宏观领域跟量子领域的统一,是否跟一元这个有关系?

  从朴素的价值观念上讲,也就是良知良能上看,你什么事都不要做,你需要的就养生,就是孟子讲养浩然正气,王阳明说的叫涵养天性。其实都是都是讲的一个概念,只不过在定位上是有细微的差异。

  一般来说,所有的事情起源,发端一定是道家的这一套的玩法是合适的,老子说吾有三宝,曰慈曰简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家用柔弱、无为而为的方式,用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态度来拓展事情,他这种思想,参与感十足,但是没有锋芒。这种逻辑在于扎根,打天下布局,这是很有效果的,他的立足点是底线思维,是在于边界思考。

  在事情的开始阶段,要使用道家的逻辑去实践就非常恰当。比如易经里面的屯卦,就是适宜开疆拓土,定国安邦。如果说天下安定了,不需要打仗,疆域平静了,那么用儒家的逻辑去实践,讲究统一、平衡,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外部治理的问题,跟打仗关系就会很远。

  儒家有个核心的逻辑,你要理解什么是中庸,中庸这个概念非常难。就是按照王阳明的讲法,叫镜空衡平、未发之中。翻译过来就是说:镜子本来是空的,有人进来了镜子里面也有了人;天平原来是平衡的,你如果一方有调整了,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就会失衡,他讲的这个中庸,跟家国天下,修齐治平,这是一个贯穿的逻辑。

  因为修齐治平,第一个就是修身,你把自己想明白了之后,你才能够把自己安排好,然后才能够把自己身边的人安排好;等能力越强,责任就越大,那么就会得到更多的人给你赋能;这个就如同滚雪球一样。这是一个逻辑的起点,按照这个逻辑来讲,那么个人起点起于修身。大学里面讲,“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直至止于至善”。接下来,我们关注个人,实际上就是一方面讲先天的命运,另一方面讲后天的主观能动性。

  命运这个玩意儿就是我们讲的就是一个先天的东西,父母给你的遗传基因、你生存所在的环境和时代背景,这个就是一些命运的大的一个范畴;你自己主观能动性,源于自己受到启蒙教育,以及会有一些际遇,这些触发大脑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三观解读。实际上是一个由外界反馈式持续更新的一个过程,其最终形态,一定是止于至善的。举例说:交通路网的建设和演变,就有典型的这种特征,配合人口、交通工具、时代特征的发展而演变。这种革新和演变就是一种唯变所适的三观。区别于其他的三观的关键就是客观看待自身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实事求是,凝聚共识。这种逻辑在软件领域有个专有名词:重构,或者通俗点说是再平衡、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所面对的场景要素就是上面提到的命运以及自身的努力。人在什么层面能够取得平衡,就生活在什么层面。个人可以通过知识的阶梯,进行自我思维训练,来打破和达到新的平衡,起起伏伏的人生就是如同坐标系中勾画的曲线。修齐治平,这个是中庸之道的贯穿的主线,平衡不好,那就掉入了我们说的佛家的这个领域了,都说叫遁入空门,佛家以空为入手的。

  佛家三宝就是佛法僧,这是净土宗(主要针对的是悟性上属于中下之资的普罗大众的),禅宗讲的是觉正静,首先要有觉悟,然后生正念,静以修身:养天性,感而遂通。佛家以空为着手点去进入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都是这个意思,那么他是干嘛用的?他像个大药店一样,是安心用的,你失衡了,无力再平衡了,绝望了,有很多问题不是通过外力去解决的,也不是通过管理、沟通、调节能解决的,那么就只能通过佛家的这种方式来吃药医治。

  从历史角度来看,为什么儒释道到之间是这种融合,当然,诸子百家,因为不是主流的认知的因素,我们暂时不去关注他。这三家之所以关键,关键在他们对应了是三种特定的场景,道教对应了事情的发端、开始。儒家对应事情的过程、佛家对应了事情的收尾。有效的场景识别和场景匹配是能够适当性应对问题的关键。如何有效的去解读场景?还是需要练习,这就是联系到易经的价值了。

  易经,是万经之首或者是万经之始,又称无字天书。因为这本书到了商周时期,文王演易定卦名,周公演礼定爻词。然后就是绵延到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韦编三绝(话外一句,孔子克己复礼就是源于此认知),定了周易的卦序。因为周易本身他这个体系的是一个脱胎于伏羲八卦,所以有先天后天之说,这也是易经可玩性的一种特质。易经是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展开的。太极辨有无、两仪定乾坤、四象定场景(一年四季、一天四时)、八卦定方位、六爻之变断吉凶。这套体系;这里附带提一句,十几年前,我好奇,开始关注易经方面的内容,带着一个质疑者的视角,开始剖析审视易经真实的价值,市面上你能够找到的书籍资料,我是看了不少;最初的动机就是,凭什么能预测。前十年归因于经验主义统计范畴。最近感觉这种定位有失偏颇。六十四卦,对应了六十四中生活场景,这些是农耕文化的典型场景。其文化内涵已经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当前时代,再来看这六十四个场景,早已经含糊不清了。市面上翻译解释易经的,汗牛充栋,随意发挥,作为理科生视角,是有些不能接受的。那些考证者,也是止于文字本身,或者稍做延展,没有看到坚实的科研成果,如今大众文化水平普遍很好,却没有办法轻易的接近这本书的真实内涵,有些可惜。如果有才学深博者,用新场景替换旧爻辞,我想应该能极大的推动易经的价值被更多的人分享到。

  玩易经,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预测,预测是结果(这个结果的对错如同下棋一样,跟棋并没有关系)。目的是训练大脑的分析思维能力,所以有一句古话:善易者不占。易经就是一元论的一个体系架构。按照宋代邵雍在皇极经世里面的总结:有二十四点:道德功力、意言象数、性情形体、圣贤才术、仁义礼智、化教劝率;这里不延展说明了,(附加说一句,牵强附会的东西有时候不经意间会被夹带,也非本意,这二十点、如同二十四面镜子,是人身处于社会体系里面的评价因子);面向不同的场景,需要总结出不同的评价因子,这是能否把问题分析透彻的关键。有了这些因子,就可以用易经的这套工具来处理。至于怎么处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是指啥?司马迁说:洁静精微。这里简单说两句:洁,简洁,不废话。静:象,场景化,图谱化,类似现在的思维导图,美观高效。精,关键因素识别。微,事情发端于细微处,有见微知著一说,又有防微杜渐的警示。回归到一元这个概念上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和一之间的关系,好比无中生有;又如镜空衡平,未发之中;还似非空、非非空。这个只是个意会。举例,人的基因(DNA)与人本身之间的关系,以及DNA与RNA之间的关系。这里面可能会想到鸡生蛋、蛋生鸡、或者是鸡蛋同源而最初只是造物主所赐。面对很多困惑的问题,也许你理性上能接受,感性上挥之不去,应该是自身认知边界引发的困扰。再往前,就会面对更多的未知。

  当前文化反向推到源头,就讲到一个易经,当然另外还有一个源头就是五行对吧,五行就是讲生克的逻辑,适用于处理事理之间关系的问题,易经讲的是变数和定数,五行讲的是场景演化的关系,经常看到这两个配合的使用。就是相当于从两个角度来解构同一个问题,民间八字算命,把人的生辰八字放到用易经构建的时空体系里面,就是这个道理。

  讲了这么大的铺垫,其实没有讲心物一元到底是个怎么回事情,第一层讲开悟,第二层讲了生死,第三层讲心物一元:其实就是质量和能量的转换,就是这么回事情。你一块煤炭它是静态的,是煤炭,但是它是能源它有价值,燃烧起来,能量转换完了它,它就没有了,它的作用就没有了。我不知道有没有讲清楚,因为这个东西一定是你用那个朱熹的格物致知自己去格,想通多少就明白多少。

  王阳明传里讲格物,格竹子那一段,说他没有格出什么东西来,有可能会给人产生一种误解,认为格物致知什么的,是不对的。其实事上练就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事上练,他只不过是因为明朱理学之间的争论太多了,他就用事上练来解释格物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非常厉害,能把你所有的事情给捋清楚。

  需要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如说大学,中庸,老子,易经要有初步了解,不要说比较熟悉。对里面的那个含义,要反复琢磨过,有了这个基础,就构建了一个基本人文框架,这是第一个要素。第二个要素,就是要有面对的行业的一个专业体系,比如说我吧,我是搞技术的,我对技术体系我是很清楚的。有了两个体系之后,你再去比对,再去解构人家的体系就容易一些。

  反观王阳明他的成长历程,他确实也是这样做的。首先他少年时代立志要做圣人,然后他发现立德、立言都很难,立功比较容易,它就研究兵书,去上战场,打了胜仗,给后世子孙安定的生活环境。他决定干这个。所以他打仗厉害的原因就是他有这个志向支撑。这里附加一句,孙子兵法,你可以看一下到底是在讲什么的?他里面不是求胜的,所有的策略都是在特定场景下如何求不败的。理解了这种逻辑,至少不会犯求胜的错误了,因为是否能胜并不由一方决定,有时候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有一本书叫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讲的挺好它里面最核心的逻辑就是告诉你,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不要先行,你算清楚账就可以了,这可以保证你至少不败。王阳明年少的时候,花了两年的时间,不去为考状元做准备,一直在琢磨怎么打仗,因为他想做圣人,那么这个就是他的一个知识能力的积累;后来发现,打仗也不是天天都有的,他就开始琢磨点别的事情了。因为他底子好,一琢磨就不得了了,啥都通;当然也暴露出负面问题,结婚的时候他就他就甚至忘了跟他老婆洞房花烛了,这家伙如果放到现在,应该是不受老婆待见的货。

  这里面要提醒一句,做再多功夫,都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心性澄明。他跑到那个寺院里面去,去参悟这个老和尚为什么打坐念经。他不是太自我的一个人,能客观看看问题,这也是他天分使然;那么这就能看出很多事情的本质或者说是关键因素,这个是中上之人才具有的天赋,这不是强求得来的。

  当他搞明白之后,立马觉得太监当道,朝廷乌烟瘴气,不能忍。年轻人,血气方刚,说干就干。掺那个刘景,立即被刘景迫害,打的半死后被关在牢里。他只能天天靠背诵易经来疗伤。后来刘景发现这小子居然挺过了朝廷的廷杖,又出一计,发配到福建偏远地区做个邮递驿站官,路途上暗地里要押送的差官结果他性命(发配去偏远地区的,基本上多半死在路上)。他只好自己想办法脱身,然后到龙场赴任,才有后面在山洞里悟道的经历。整个过程,就是他已经把他的知识、经历通过涵养天性这种方式融合消化了,按照武侠小说的说法,打通了任督二脉,已经构建成一个全新的体系架构了。然后,他出来讲课了,别人问什么他就能回答什么了。这说明他的思维架构非常高效。在此之后,他就是讲学,一直到死都在讲,一边打仗一边在讲学;但是有一件事,一直有些困惑,是关于他的家庭。

  他家庭就很奇怪,他完全没有经济头脑,他的夫人在老家照顾他父母,还带着一个女儿,就这么个现状,很多年都没有变化。然后他老婆想想,这样也不行啊,就从亲戚那过继了一个儿子,儿子又不靠谱,然后他老婆送了一个丫鬟照顾他,照顾了十年,也没添一儿半女,完全没动静。他也不知道她老婆的意思,以为没什么意思,十年之后才明白过来。然后生了个儿子。就这么一个人物,所以他在生活方面,经济方面,都表现的很小白。他讲的那些道理,孝道,在生活方面怎么用,我看他也是不会的。我最近才开始琢磨这个事情,在经济上面,你怎么去用,需要我们自己解释这个问题。

  最后,王阳明讲那个四句教,就是他的一个总结性的一个概括,四句话前面三句就是三观,第四句就是方法论,可以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这个要慢慢格,能格明白多少,就能收获多少。

  历史上有几个人物,他们自身所处的位置跟王阳明有一定的相似度。一个就是苏东坡,才华横溢,划时代的文人,一生坦荡荡,到哪都能安生;大半生都被到处贬官,到了哪里都很乐观。一个就是明朝的另外一个牛人,叫张居正,他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他是非常的厉害,搞新政,推行一条鞭法,一个人力挽狂澜,这个人非常牛啊;然后就是清朝,都绕不开的曾国藩是吧,也是很牛的一个人,一个文人,现学打仗,没钱、没兵,跟太平天国干了十几年,还打赢了,每天下午自己跟自己下盘棋,处处事事比苏轼还要小心,比张居正还要敏感,只是天份上可能略输些王阳明。

  单看王阳明的心学可能是没什么养分的,真正的养分是在外面,需要把外面的那些资源,吸纳进来加工消化,用于培育内心这颗树。易经被称为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王阳民能通篇背诵易经,如果能效仿,肯定是收获巨丰。

  现在市场上那些解构、解析的资料很少是具有宏观整体性的,看了未免有些拾人牙慧的味道,倒不如自己多读读原文,靠自己悟比较靠谱。

标签:逻辑,这个,一个,心学,易经,王阳明,梳理,就是
来源: https://blog.csdn.net/heguangyong/article/details/120860943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