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其他分享> 文章详细

21年Android面经分享,赶紧收藏备战金三银四!

2021-05-17 13:01:02  阅读:162  来源: 互联网

标签:权限 21 App 面经 Binder 大厂 Linux Android 金三银


咸鱼翻身不断上演

2018年5月份,北京,在所谓的互联网寒冬里,一个普通二本的学生,在小公司工作一年后,跳槽拿到了百度的offer,月薪从9k变为17k,涨薪幅度接近100%。

2018年底,上海,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同学,通过培训加入了IT行业,刚开始他的月薪只有6k,一年后,他的月薪变为了16k,涨幅接近167%。

2019年3月,北京,一个xx科技学院毕业的的普通二本,在小公司跌跌撞撞半年后,今年年初突然开挂,成功拿到了百度、小米、网易和头条的offer,最终他选择了多金的头条,拿到了近30k的月薪。

2020年初,深圳,一个物理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工作短短两年后,拿到了年薪50万的offer,现在已经是高级工程师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可见,没有名校学历和耀眼的光环,照样可以进入大厂拿高薪,只是很多人没有领悟要领而已。

打铁还需自身硬

其实,对于学历普通也没有耀眼光环的人来说,进大厂就靠一条,那就是:技术实力。但是很多人在小厂待习惯了,总是用小厂的标准来衡量大厂的要求,屡次面试受挫,于是得出了一个结论:面试造飞机,入职拧螺丝钉。

但事实上,大厂的平台更大,用户量也更多,自然技术要求也更高,不能完全用拧螺丝钉来形容。就算大厂做的也是普通的事情,但是很多时候,大厂对稳定性、执行效率和崩溃率的极致追求,都是在小厂无法体会的。

我们知道,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如果要做到80分,那轻而易举;如果要做到95分以上,那就非常困难了;而如果要做到99分以上,那就难如登天了。在大厂很多时候都要把事情做到95分甚至更高,这种追求极致的过程很有技术含量,大家好理解吗?

如何进入大厂,我总结下来就是:

  • 脱离小厂思维,按照大厂的技术标准来要求自己
  • 整理核心技能树
  • 潜心修炼一年

了解我的读者都知道,我待过很多大厂,腾讯百度滴滴我都待过,而且我的技术级别还不低,好几年前我就是技术专家了,我很清楚大厂的用人标准和技术要求。

接下来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从5个角度来展开对Binder的分析:

(1)从性能的角度 **数据拷贝次数:**Binder数据拷贝只需要一次,而管道、消息队列、Socket都需要2次,但共享内存方式一次内存拷贝都不需要;从性能角度看,Binder性能仅次于共享内存。

(2)从稳定性的角度
Binder是基于C/S架构的,简单解释下C/S架构,是指客户端(Client)和服务端(Server)组成的架构,Client端有什么需求,直接发送给Server端去完成,架构清晰明朗,Server端与Client端相对独立,稳定性较好;而共享内存实现方式复杂,没有客户与服务端之别, 需要充分考虑到访问临界资源的并发同步问题,否则可能会出现死锁等问题;从这稳定性角度看,Binder架构优越于共享内存。

仅仅从以上两点,各有优劣,还不足以支撑google去采用binder的IPC机制,那么更重要的原因是:

(3)从安全的角度
传统Linux IPC的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进程可靠的UID/P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而Android作为一个开放的开源体系,拥有非常多的开发平台,App来源甚广,因此手机的安全显得额外重要;对于普通用户,绝不希望从App商店下载偷窥隐射数据、后台造成手机耗电等等问题,传统Linux IPC无任何保护措施,完全由上层协议来确保。

Android为每个安装好的应用程序分配了自己的UID,故进程的UID是鉴别进程身份的重要标志,前面提到C/S架构,Android系统中对外只暴露Client端,Client端将任务发送给Server端,Server端会根据权限控制策略,判断UID/PID是否满足访问权限,目前权限控制很多时候是通过弹出权限询问对话框,让用户选择是否运行。Android 6.0,也称为Android M,在6.0之前的系统是在App第一次安装时,会将整个App所涉及的所有权限一次询问,只要留意看会发现很多App根本用不上通信录和短信,但在这一次性权限权限时会包含进去,让用户拒绝不得,因为拒绝后App无法正常使用,而一旦授权后,应用便可以胡作非为。

针对这个问题,google在Android M做了调整,不再是安装时一并询问所有权限,而是在App运行过程中,需要哪个权限再弹框询问用户是否给相应的权限,对权限做了更细地控制,让用户有了更多的可控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用户诟病的地方,那也就是权限询问的弹框的次数大幅度增多。**对于Android M平台上,有些App开发者可能会写出让手机异常频繁弹框的App,企图直到用户授权为止,这对用户来说是不能忍的,用户最后吐槽的可不光是App,还有Android系统以及手机厂商,有些用户可能就跳果粉了,这还需要广大Android开发者以及手机厂商共同努力,共同打造安全与体验俱佳的Android手机。

Android中权限控制策略有SELinux等多方面手段,下面列举从Binder的一个角度的权限控制:

传统IPC只能由用户在数据包里填入UID/PID;另外,可靠的身份标记只有由IPC机制本身在内核中添加。其次传统IPC访问接入点是开放的,无法建立私有通道。从安全角度,Binder的安全性更高。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反驳,Android就算用了Binder架构,而现如今Android手机的各种流氓软件,不就是干着这种偷窥隐射,后台偷偷跑流量的事吗?没错,确实存在,但这不能说Binder的安全性不好,因为Android系统仍然是掌握主控权,可以控制这类App的流氓行为,只是对于该采用何种策略来控制,在这方面android的确存在很多有待进步的空间,这也是google以及各大手机厂商一直努力改善的地方之一。在Android 6.0,google对于app的权限问题作为较多的努力,大大收紧的应用权限;另外,在Google举办的Android Bootcamp 2016大会中,google也表示在Android 7.0 (也叫Android N)的权限隐私方面会进一步加强加固,比如SELinux,Memory safe language(还在research中)等等,在今年的5月18日至5月20日,google将推出Android N。

话题扯远了,继续说Binder。

(4)从语言层面的角度
大家多知道Linux是基于C语言(面向过程的语言),而Android是基于Java语言(面向对象的语句),而对于Binder恰恰也符合面向对象的思想,将进程间通信转化为通过对某个Binder对象的引用调用该对象的方法,而其独特之处在于Binder对象是一个可以跨进程引用的对象,它的实体位于一个进程中,而它的引用却遍布于系统的各个进程之中。可以从一个进程传给其它进程,让大家都能访问同一Server,就像将一个对象或引用赋值给另一个引用一样。Binder模糊了进程边界,淡化了进程间通信过程,整个系统仿佛运行于同一个面向对象的程序之中。从语言层面,Binder更适合基于面向对象语言的Android系统,对于Linux系统可能会有点“水土不服”。

另外,Binder是为Android这类系统而生,而并非Linux社区没有想到Binder IPC机制的存在,对于Linux社区的广大开发人员,我还是表示深深佩服,让世界有了如此精湛而美妙的开源系统。也并非Linux现有的IPC机制不够好,相反地,经过这么多优秀工程师的不断打磨,依然非常优秀,每种Linux的IPC机制都有存在的价值,同时在Android系统中也依然采用了大量Linux现有的IPC机制,根据每类IPC的原理特性,因时制宜,不同场景特性往往会采用其下最适宜的。比如在Android OS中的Zygote进程的IPC采用的是Socket(套接字)机制,Android中的Kill Process采用的signal(信号)机制等等。而Binder更多则用在system_server进程与上层App层的IPC交互

(5) 从公司战略的角度

总所周知,Linux内核是开源的系统,所开放源代码许可协议GPL保护,该协议具有“病毒式感染”的能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受GPL保护的Linux Kernel是运行在内核空间,对于上层的任何类库、服务、应用等运行在用户空间,一旦进行SysCall(系统调用),调用到底层Kernel,那么也必须遵循GPL协议。

而Android 之父 Andy Rubin对于GPL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为此,Google巧妙地将GPL协议控制在内核空间,将用户空间的协议采用Apache-2.0协议(允许基于Android的开发商不向社区反馈源码),同时在GPL协议与Apache-2.0之间的Lib库中采用BSD证授权方法,有效隔断了GPL的传染性,仍有较大争议,但至少目前缓解Android,让GPL止步于内核空间,这是Google在GPL Linux下 开源与商业化共存的一个成功典范。

有了这些铺垫,我们再说说Binder的今世前缘

Binder是基于开源实现的,OpenBinder是一个开源的系统IPC机制,最初是开发,接着公司负责开发,现在OpenBinder的作者在Google工作,既然作者在Google公司,在用户空间采用Binder 作为核心的IPC机制,再用Apache-2.0协议保护,自然而然是没什么问题,减少法律风险,以及对开发成本也大有裨益的,那么从公司战略角度,Binder也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再说一点关于OpenBinder,在2015年OpenBinder以及合入到Linux Kernel主线 3.19版本,这也算是Google对Linux的一点回馈吧。

综合上述5点,可知Binder是Android系统上层进程间通信的不二选择。

最后

其实Android开发的知识点就那么多,面试问来问去还是那么点东西。所以面试没有其他的诀窍,只看你对这些知识点准备的充分程度。so,出去面试时先看看自己复习到了哪个阶段就好。

上面分享的百度、腾讯、网易、字节跳动、阿里等公司2021年的高频面试题,博主还把这些技术点整理成了视频和PDF(实际上比预期多花了不少精力),包含知识脉络 + 诸多细节,由于篇幅有限,上面只是以图片的形式给大家展示一部分。

Android学习PDF+学习视频+面试文档+知识点笔记

【Android思维脑图(技能树)】

知识不体系?这里还有整理出来的Android进阶学习的思维脑图,给大家参考一个方向。

【Android高级架构视频学习资源】

的思维脑图,给大家参考一个方向。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gCZSaTS5-1621226934870)]

【Android高级架构视频学习资源】

**Android部分精讲视频领取学习后更加是如虎添翼!**进军BATJ大厂等(备战)!现在都说互联网寒冬,其实无非就是你上错了车,且穿的少(技能),要是你上对车,自身技术能力够强,公司换掉的代价大,怎么可能会被裁掉,都是淘汰末端的业务Curd而已!现如今市场上初级程序员泛滥,这套教程针对Android开发工程师1-6年的人员、正处于瓶颈期,想要年后突破自己涨薪的,进阶Android中高级、架构师对你更是如鱼得水,赶快领取吧!

标签:权限,21,App,面经,Binder,大厂,Linux,Android,金三银
来源: https://blog.csdn.net/m0_56228922/article/details/116926897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