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编程语言> 文章详细

【图像识别】双线性插值算法&最近邻插值算法【详解】

2020-05-13 18:40:12  阅读:293  来源: 互联网

标签:图像识别 矩阵 线性插值 像素 算法 图像 frac srcX srcY


一、算法原理

提出此算法的背景是基于图片的缩放,在图片缩放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将原图像像素矩阵像素值,填到目标图像像素矩阵中,目标图像像素矩阵可能比原图像像素矩阵大(图片放大),也可能小(图片缩小)。我们假设图片的宽(WidthWidthWidth)和高(HeightHeightHeight)是按同比例缩放的,那么
srcXsrcWidth=dstXdstWidth\frac{srcX}{srcWidth}= \frac{dstX}{dstWidth}srcWidthsrcX​=dstWidthdstX​
srcYsrcHeight=dstYdstHeight\frac{srcY}{srcHeight}=\frac{dstY}{dstHeight}srcHeightsrcY​=dstHeightdstY​

也就是,给定一个目标图片矩阵在(dstXdstXdstX,dstYdstYdstY)处的坐标,计算出对应缩放前原图像的某点坐标(srcXsrcXsrcX,srcYsrcYsrcY),将后者的像素RGB值填入前者。但在计算中常常遇到算出的(srcXsrcXsrcX,srcYsrcYsrcY)为浮点型的情况,如图1。而在像素坐标中,所有的坐标都应该为整型,因此本文的这两个算法就是为了解决浮点型原图像坐标的处理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1

1、最近邻插值

算法思路就是将浮点型坐标用int()强制转换为整型,在图2中,浮点型像素点P的坐标被强制转换成整型后,就转为A点,也即用A点单个点的像素代表目标图像矩阵中某个像素值,算法的优点在于速度快,但从图2中就可以看出此算法的误差很大,容易造成图像缩放失真。

2、双线性插值算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2

算法思路是用浮点型像素点P周围相邻的四个像素,如图2中的A、B、C、D四个点像素的加权平均值来表征P的像素。具体的做法是用横轴、纵轴的距离来表示权重,例如:xP,A△x_{P,A}△xP,A​=uuu,yP,A△y_{P,A}△yP,A​=vvv。若用f(M)表示M点的像素值,则P点像素中的A像素分量就为
(1u)(1v)f(A)(1-u)(1-v)f(A)(1−u)(1−v)f(A)

显然,u、v越大,P点离A点的距离就越远;那么(1-u)(1-v)就越小,从而A像素f(A)的权重就越小。根据这个思路,可以写出:
f(M)=(1u)(1v)f(A)+u(1v)f(B)+(1u)vf(C)+uvf(D)f(M)=(1-u)(1-v)f(A)+u(1-v)f(B)+(1-u)vf(C)+uvf(D)f(M)=(1−u)(1−v)f(A)+u(1−v)f(B)+(1−u)vf(C)+uvf(D)
现在要考虑一个目标图像像素坐标得出过程的问题,正如开头所列写的:
srcX=srcWidthdstXdstWidthsrcX=srcWidth\frac {dstX}{dstWidth}srcX=srcWidthdstWidthdstX​
srcY=srcHeightdstYdstHeightsrcY=srcHeight\frac{dstY}{dstHeight}srcY=srcHeightdstHeightdstY​
如果直接利用这个相似公式,得出的目标图像相对于原图像将不是中心化的,为了说明这一点,假设现在希望将一个5×5的图像缩小为3×3的图像,直接相似关系得出的结果为图3(i)所示,即最右侧和最下侧的像素其实没有参与运算,我们希望得到的图像是如图3(ii)的,这样的放缩才能更多地体现原图像的信息,因此我们需要对放缩公式进行一个补偿修正。

图3(i)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3(ii)

考虑将一个m×m的像素矩阵放缩为M×M的像素矩阵,原像素矩阵的中心为((m1)2\frac{(m-1)}{2}2(m−1)​,(m1)2\frac{(m-1)}{2}2(m−1)​),例如一个5×5矩阵,其中心就为(2,2),若为偶数阶矩阵,其中心可理解为一个虚拟的浮点数像素。将目标像素矩阵的中心((M1)2\frac{(M-1)}{2}2(M−1)​,(M1)2\frac{(M-1)}{2}2(M−1)​)代入相似公式,得到(仅列出横坐标,纵坐标同理):
srcX=(M1)2mMsrcX=\frac{(M-1)}{2}\frac{m}{M}srcX=2(M−1)​Mm​
设置一个误差量:
bias=srcX(m1)2bias=srcX-\frac{(m-1)}{2}bias=srcX−2(m−1)​
化简即得:
bias=12(1mM)bias=\frac{1}{2}(1-\frac{m}{M})bias=21​(1−Mm​)
因此对相似公式进行修正,得到:
srcX=dstXsrcWidthdstWidthbiassrcX=dstX\frac{srcWidth}{dstWidth}-biassrcX=dstXdstWidthsrcWidth​−bias
srcY=dstYsrcHeightdstHeightbiassrcY=dstY\frac{srcHeight}{dstHeight}-biassrcY=dstYdstHeightsrcHeight​−bias
这就是中心化公式的由来

二、源代码实现

这里仅贴出双线性插值算法的核心代码段:

for i in range(dstHeight):
    for j in range(dstWidth):
        srcX = j*(srcWidth/dstWidth)-bias_Width    
        srcY = i*(srcHeight/dstHeight)-bias_Height
        srcX_0 = int(np.floor(srcX))
        u = np.float(srcX-srcX_0)
        srcX_1 = int(np.ceil(srcX))
        if srcX_1>srcWidth-1:             #消除数组越界问题
            srcX_1 = srcX_1-1
        srcY_0 = int(np.floor(srcY))
        v = srcY-srcY_0
        srcY_1 = int(np.ceil(srcY))
        if srcY_1>srcHeight-1:
            srcY_1 = srcY_1-1
        dstImgInfo[i][j] =(1-u)*(1-v)*img[srcY_0][srcX_0]+u*(1-v)*img[srcY_0][srcX_1]+(1-u)*v*img[srcY_1][srcX_0]+u*v*img[srcY_1][srcX_1]     

代码片部分仅供参考,不进行讲解

三、小结

本篇博客对使用OpenCV的常见API内置算法进行原理性的解析和分享,如有不足还望各位多加指出

标签:图像识别,矩阵,线性插值,像素,算法,图像,frac,srcX,srcY
来源: https://blog.csdn.net/FRIGIDWINTER/article/details/106059256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