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其他分享> 文章详细

一些阅读碎片

2022-02-21 14:33:08  阅读:217  来源: 互联网

标签:创新 al 碎片 避税 客户 阅读 et 一些 企业


日期:2021年10月16日
题目: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量表开发与验证
作者:殷俊明、杨政、雷丁华

一、 相关研究

  1. 供应链成本管理分为三个学派:经济学派(关注交易成本和合约)、工程管理学派(关注信息交换和生产排程,物流成本)、会计学派(组织理论,关注成本信息在管理控制中的应用)
  2. 四个实务维度:
     总拥有成本法:从某一供应商处获取和使用货物或服务的全部成本,包括有关采购活动的交易成本(如订购、运输、质量控制等等) 、使用成本以及因为质量不合格导致的相关成本(如退货、返工、担保等)
     协同价值链分析法
     跨组织成本管理法
     改善成本法
    二、 量表检验
  3. 单维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最低门槛未0.4,一般要0.5以上)
    在因子分析前,取样适当性指标KMO和Bartett球星检验法进行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4. 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 α系数,一般大于0.65,在一些探索性研究,也可以0.5-0.6
  5. 效度检验:
    内容效度:专家意见和理论支持
    建构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来确定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载荷系数在0.5-0.95的区别)
    区别效度检验:采用嵌套模型的卡方值差异
    组合信度检验:Cronbach α系数
    效标效度检验:用效标变量进行相关分析

日期:2021年10月18日
题目:减税激励、研发操纵与研发绩效 ——《经济研究》2017
作者:杨国超 刘静 廉鹏 芮萌
一、 高新技术企业的筛选标准(在对研发支出的研究中,可能需要剔除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4月14日联合颁布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下文简称《管理办法》)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 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之比不低于6%;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亿元的企业, 该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 该比例不低于3%。
二、 理论分析

  1. 国有企业存在“公共产权属性“(吴延兵。2012);国有企业的“国家所有权”决定了国有企业还需要在经济下行期承担“稳财政”之责 (陈冬等, 2016)
  2. 监管俘获:政府建立管制起初,管制机构能独立运用权力公平管制,但在被管制者与管制者长期共存中,管制机构逐渐被管制对象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所俘虏,管制机构最终会被产业所控制,为少数利益集团谋求超额利润,使真正的守法者损失利益,结果使被监管行业更加不公平,降低整体效率.
    三、 研究设计
  3. 研发操纵公司:公司研发投入强度恰好高于法规门槛,以超过法规门槛0.5%或1%作为临界点进行度量(回归时也分别以0.5%和1%为区间宽度分别定义操纵性公司)
  4. 统计上先从描述性统计发现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在3%附近,再按照2亿的门槛分组,发现各自的比例聚集与管理办法的规定门槛接近;再根据Beaver et al. (2007) 和Gilliam et al. (2015) 关于公司操纵利润以避免亏损的检验方法
  5. 减税激励与公司研发操纵关系的检验:通过检验国有企业、亏损企业、征管强度较高地区的企业
    因变量为研发操纵公司哑变量, 故采用logit回归
  6. 公司研发操纵与研发绩效关系的检验:
    因变量为计数变量, 即公司i在t+1年或t+2年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 (Inv App) 和发明专利授权数量 (Inv Gran) , 故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
    公司创新产出: 未来一期和未来两期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
  7. 稳健性检验
     最优还是操纵:采用Hansen (1999) 的门槛回归模型 (threshold model) 估计公司的最优研发强度区间,即研发强度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 平均还是操纵:是否服从正态分布以及分年度(政策前后)
     分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
     半年报与年报
     申请年度分组: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前和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后, 是否均存在研发操纵现象
     位于研发操纵区间的持续时间与公司研发绩效关系:因为部分公司的真实研发强度可能恰好位于本文定义的研发操纵区间
     内生性:将因变量滞后一期, 以判断是否存在上述逆向因果问题。研究发现, MBB的系数在各个组中均不显著, 即研发操纵与公司所得税成本、政府补助间并无逆向因果问题(到底应该显著还是不显著)
     研发投入进行操纵外, 公司还会对研发人员比例的标准进行操纵。

日期:2021年10月19日
题目: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操纵的经济学分析 ——《财贸经济》2019
作者:程玲 汪顺 刘晴

一、 已有文献

  1. 创新的分类:创新除了为了技术进步的实质性创新,也存在获取政策优惠的策略性创新(黎文靖和郑曼妮 ,2014)
  2. 黎文靖等 (2018) 发现, 市场竞争加剧会放大企业所面临的研发风险并强化企业攫取资源的动机
  3. 验证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方式的影响: Guadalupe等 (2012) 异质性企业创新模型, 创新点在于模型中的异质性企业面临一个融资约束与研发强度约束之间的权衡取舍
  4. 企业创新活动与市场竞争程度相关 (Aghion等, 2005),所以加入市场竞争程度代理变量 (1-赫芬达尔指数或1-勒纳指数) 进一步控制了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二、 研究设计
  5. 研发费用:Wind和iFinD数据库
  6. 融资约束:KZ指数 (Lamont等, 2001) 、WW指数 (Whited 和Wu, 2006) 和SA指数 (Hadlock和Pierce, 2010)
    KZ指数和WW指数所用变量内生性、SA指数使用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两个随时间变化不大且具有很强外生性的变量 SA=-0.737×size+0.043×size2-0.04×age
    【size=log (企业资产总额/1000000)】
    利用2013年利率市场化事件进行准自然实验: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了正规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而降低了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 (纪洋等, 2016;陈胜蓝、马慧, 2018) , 这会显著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进而激励企业创新。
    排查2009年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影响。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受融资约束状况 (钱雪松等, 2018)
    三、 实证结果
  7. 描述性统计中按照lnSA指数的大小四等分,通过不同组间的变量差异为假设1提供初步经验证据
  8. 在本文的基本回归结果中,作者称:lnSA有一个虽在统计上不显著但为正的系数, 说明融资约束非但没有抑制企业的研发参与, 反而会提高企业参与研发的概率。(是因为有模型推导了,所以可以不看显著性下结论吗?)
  9. 内生性检验(反向因果检验):工具变量法(内生变量滞后一期作为内生变量)、双重差分(准自然实验)
    四、 结论与建议
  10. 调整研发强度门槛。门槛不仅需要与销售收入有关,但是Klette和Kortum (2004) 构建的理论模型解释了现实中观察到的企业最优研发强度与企业销售收入无关

题目:供应链集中度研究综述——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分析 ——《会计之友》
作者:王海芳 王明涛 王鑫怡 马培培 张笑愚

一、 主要文献论述

  1. 优点:获取竞争优势、创造超额利润
  2. 风险:商业信用索取等流动性侵占风险较高;流失后会带来资金链断裂风险
  3. 相关政策:2013年新准则要求进一步披露相关供应链信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2]22号(2012年9月19日),《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4. 主要理论:
     资源依赖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的基本特征是这种依赖关系可以是相互的,也可以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过度依赖。过度依赖主要是一方为另一方投入过多的专用性资产而对另一方形成过度依赖的行为。
     交易成本理论(当企业与较少的客户、供应商商业往来时,凭借交易总量大、信任程度高、信息不对称程度低、交易成本小等特点,更易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利益相关者中,位于企业上下游的主要供应商和大客户对企业的生产决策、战略选择、财务决策等起着重要作用。
  5. 影响机制分析:
     风险效应视角:议价能力;流失后导致的供应风险以及专用资产的沉没成本导致套牢
     收益效应视角: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保证自身利益,防止风险波及,会有监督作用
    二、 主要观点
  6. 国外:传统大客户会通过强势的议价能力损害企业盈利能力——成熟的客户关系能够提高企业的资产周转率和资产回报率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运营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Patatoukas,2012)——结合动态生命周期假设,发现客户的集中的收益和成本在不同生命周期表现不同,初期可能是传统类的,后期会比较成熟(Irvine,2016)——客户集中度与权益资本成本呈正相关(Dhaliwal,2016)——供应链关系较为集中时,会计政策更为稳健保守(Hui,2012)——供应链较为集中,债权人可能有更多限制条款(Campello和Gao,2017)
  7. 经济后果:供应链集中度提高企业银行长期和短期借款能力(王迪等,2016);周冬华和王晶(2017)却认为大客户的存在增加了企业系统风险,导致股权融资成本增加;
    成本粘性方面:朱开悉和胡秀峰[15]研究发现企业为大客户、主要供应商投入的专用性资产越多,当销售额下降时相应的调整成本越大,费用粘性越强;江伟等(2017)发现在非国有企业中,客户集中度与成本粘性之间存在一种U型关系。成本结构方面:Chang等(2015)发现企业客户集中较高时,会选择刚性的成本结构;在国内距离大客户地理位置较近,以及营商环境较差的国有企业中,同样存在这种现象(江伟等,2018)。另外,赵自强等[16]指出企业为规避大客户带来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会采用更为灵活的成本结构,但供应商集中度较高时,企业会选择更大比例的固定成本,表现出较低的成本结构弹性。
    三、 研究展望
  8. 细分客户、供应商类型。在国内市场环境下,区分企业前五大客户、供应商类型是否为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并进一步验证影响企业的行为是何种类型客户、供应商驱动的,这些具有较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9. 企业内部情境因素的探索。现有供应链集中度研究大都只考虑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市场化进程、产品竞争程度等情境变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企业内部情境,如高管风险偏好、是否持股以及持股比例的边界作用等。

日期:2021年10月20日
题目:改进型创新抑或突破型创新——基于客户集中度的视角——《金融研究》2019
作者:江伟,底璐璐,胡玉明.

一、 主要文献

  1. 哈佛创新领域的知名学者克里斯坦森( 2010) 在其《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指出,专注听取主要客户的意见虽然有利于企业研发延续性技术,从而巩固与这些客户之间的关系并获得较高的短期投资回报,但是却会阻碍企业发展破坏性技术,而后者的缺乏为这些企业埋下了日后失败的种子
    二、 理论分析
  2. 客户集中度对企业业绩正向影响:共享信息促进联合投资,从而降低销售和管理费用
  3. 客户集中度对企业业绩负向影响:议价能力相对低;经营风险大
  4. 客户集中度与创新:
    正向:关系稳定、共享资源信息等;联合投资、共同开发,减轻开发压力;收入稳定
    负向:维护主要客户,迎合主要客户的需求,因而主要进行改进创新;突破创新产品可能得不到现有客户的认可;与其他用户交流较少,阻碍探索新知识
    三、 研究设计
  5. 数据期间: 样本期间之所以从2009 年开始,是因为从2009 年才开始有较多的公司自愿披露前5 名客户的名称和销售额
  6. 数据来源:所有权性质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公司专利申请数据来自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
  7. 对改进型创新与突破性创新:
    (1) 主观评价法。例如Ettlie et al.(1984)采用问卷和面谈相结合来评价专利的方法,Dewar and Dutton(1986)采用对创新中所包含的新知识进行评分的方法。
    (2) 科学类期刊引用情况。例如Griffith and Macartney(2014)以非专利文献(主要为科学类期刊) 对公司专利的引用数占公司专利引用总数的比重来度量公司突破型创新的程度。
    (3) 公司当年探索性(explorative)专利的数量。
    (4) 以企业申请发明专利的数量占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总和的比重来度量我国企业突破型创新( 而非改进型创新) 的倾向性(江伟等,2019)
  8. 行业竞争状况:哑变量,如果公司属于管制行业,取1,否则取0
    (参照Ke et al. (2016) 的方法,以下行业定义为管制行业: B、C25、C31、C32、C36、C37、D、E48、G53、G54、G55、G56、I63、I64、K、R。)
  9. 客户集中度:根据公司当年前5 名客户销售份额计算的赫芬达尔指数
  10. 内生性问题
     客户集中度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生性问题:借鉴Patatoukas(2012) 的方法,采用二阶段回归来缓解客户集中度的内生性问题
    【客户集中度会受到需求不确定性(Uncert)、成长性(Growth)、行业竞争状况(Regind)、公司上市年限(Firmage)以及公司规模(Size)等因素的影响(Kekre et al.,1995),因此,在第一阶段,本文采用客户集中度(CC)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回归估计得出CC的残差项CC_Resid。】
     自选择问题(2012年之前,前5名客户名称和销售额等信息可能是基于自愿而披露):
    方法:剔除2012年之前的样本;07年,中国证监会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对前5名客户销售额合计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例等信息,以前5 名客户销售额合计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例(Top5per) 来代替客户集中度( CC) 进行检验【会有噪音】
    四、 进一步分析
  11. 分企业性质:主要客户愿意与国有企业之间形成以关系或者网络(networks) 为导向的供应链关系(Cannon et al.,2010; 江伟和姚文韬,2016)【原因:国有企业资源丰富、更有能力获得合作、更为软化的预算约束】。
  12. 分地理位置:地理位置越相近,客户集中度越促进突破型创新【原因:地理越相近,沟通成本、交易成本越小;当地政府出于经济需求,会主动撮合,为企业建立稳定的资源网络】
  13. 对不同类型创新数量的检验:采用发明专利数量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
    五、 研究启示
  14. 从客户经营和财务状况、客户清算和重组等方面全面考察客户关系对于企业不同类型创新的影响【即区分客户的不同状况来看客户关系对企业的影响】

题目: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的分析 ——《管理世界》2007
作者:张杰 刘志彪 郑江淮
一、 主要文献观点

  1. 企业创新行为和产业间创新强度可能并不取决于一种“可观测”的因素或者多因素的内在或外在作用,而是可能取决于“不易观测的与创新相关的、超越企业自身控制的技术能力”的随机过程(Cohen 和Klepper,1992)
  2. 新经济地理学( krugman and venables,1995) 强调集聚效应对某种技术创新地区性的扩散效应和外溢性【比较贴近中国现实问题的分析思路】 问题1:集聚还是扎堆 问题2:关系社会是不是也类似于聚集效应,在一个群体内相互消化市场、生产、技术、人才
    ——集聚优点:创新信息在集群内的溢出和扩散及创新网络的形成( 池仁勇, 2006)、风险在集群内分散
    ——集聚缺点:如果产权保护制度缺失,会导致复制和模仿的存在,抑制创新;虽然集群创新收益大于个体,但是由于此时基于模仿和复制,导致单个企业的创新投入小于收益,此时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最理性的行为就是不做第一个创新开拓者,而是跟随以及模仿
    二、 研究设计
  3. 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人员的开发能力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吸收后二次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积累:技术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高层是否国外工作或留学经历
    产品是否形成品牌
  4. 规模与创新:小规模的企业,依赖于技术获取的拿来主义和技术发展的复制性模仿战略;大规模企业:内部组织复杂、规模化之后可能会带来惰性,以及外部竞争压力所要求的创新灵活化与商业化行动优势之间两难抉择(敏感度降低以及组织僵化)
  5. 出口因素对创新:具有俘获与锁定效应
    三、 进一步分析
  6. 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和升级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技术力量、人员因素、经费
    日本:从寻求技术诀窍(know-how)转为寻求技术创新的合作(know-who)
  7. 阻碍企业产品创新和升级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人才、资金
  8. 如何有效地培育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关键技术人才和以证券市场、风险基金等协调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已成为促进和支持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关键要素之一。
  9. 政府政策的影响不多

日期:2021年10月21日
题目:企业集团内部是否存在“污染避难所”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宋德勇,朱文博,王班班,丁 海

一、 主要文献及观点

  1. “污染避难所”:当企业集团内部不同的企业面对不同排污费率时,位于高排污费标准地区的企业会将生产,特别是污染密集型的生产,转移至低排污费标准地区的企业中,进而导致企业集团内部的污染转移。
  2. 主要由于环境规制地区间的差异导致污染转移,且不能仅通过退出(进入)以及地理位置迁移的方法识别污染转移,存在更加隐蔽的污染转移,比如企业集团内转移或者跨国企业通过资产转移
  3. 环境规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4. 本文主要贡献:研究一个国家内集团的污染转移现象;研究污染转移的具体方式以及特征;将污染转移纳入环境规制对企业污染行为的框架
  5. 对于环境规制水平的衡量:污染治理支付成本(张彩云和郭艳,2015) 、S02去除率(沈坤荣等,2017)
    二、 理论分析
  6. 制度背景:2007 年开始实施的S02 排污费征收标准改革(对于排污费的地区价格不同是否可以运用到碳排放交易区域标准不同)
  7. 机制机理1:在具体的转移方式上,当排污费征收标准改革后,改革地区的企业会倾向于将污染密集生产环节的生产活动转移至未改革地区的企业中。
    当区域间要素禀赋以及市场潜力相同时,迁移成本与排污费成本高低决定是否迁移——相比于整体搬迁,企业集团内部搬迁成本更低(因为集团已经在另一个地区负担成本、两者具有功能链接)——产品工序也会在不同区域间调整
  8. 机制机理2:集团内部污染转移的低成本转移特征,倾向于地理位置较近、劳动力成本较低一以及中西部的地区转移
  9. 机制机理3:集团内部的污染转移会降低转出污染的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的激励,进而不利千企业的绿色发展。
    环保投资、购置和安装污染治理设备等方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三、 研究设计
  10. 数据来源:
     企业污染物排放等环境相关数据来自中国微观经济数据查询系统的绿色发展数据库
    (根据相关的会计准则,并借鉴王杰和刘斌(2014) 的研究,删除存在总资产小于固定资产净值、总资产小于流动资产、累计折旧小千当期折旧等财务指标异常的企业)
     集团的识别:根据企业的最终控制人识别企业所在的集团,如果两家或以上的企业在同一年度具有相同的最终控制人,则认为企业属千同一集团
    (根据企查查查询最终控制人以及股权控制链信息;如果最终控制人为机关单位等,文将其实际控制人追溯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属企业层面)
     功能连接:同一个集团且属千同一三位数行业(行业中类)的企业定义为具有功能连接的企业。
     政策冲击虚拟变量:未改革地区企业因功能连接而受排污费标准改革影响的当年及以后年份, Dt_in_ind3 取值为1 ,否则,取值为0 。
     匹配变量:企业工业总产值(剔除价格因素,设定2005 年为基期,用工业出厂价格指数对工业总产值进行平减,并将平减后的工业总产值进行对数化处理。)
  11. 研究模型:PSM-DID
    处理组:属于企业集团,与改革地区企业具有功能连接的企业
    对照组:不属于企业集团,与改革地区企业不具有功能连接的企业

李任斯和刘红霞(2016)

题目:疫情、全球供应链和本地劳动力需求
Titles: Pandemics, Global Supply Chains, and Local Labor Demand: Evidence from 100 Million Posted Jobs in China
作者:Hanming Fang, Chunmian Ge, Hanwei Huang & Hongbin Li

 以往文献观点:

题目:Managerial Career Concerns and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Evidence from the Inevitable Disclosure Doctrine管理职业担忧与企业避税:来自不可避免披露原则的证据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21
作者:Li N., T. Shevlin and W. Zhang
一、 已有文献

  1. 关于IID法案:IDD是一种法律原则,如果前雇员的新工作“不可避免地”导致雇员向新雇主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那么公司可以用它来阻止前雇员为竞争对手公司工作(Kahnke et al. 2008, 2013; Klasa et al. 2018)。既有研究表明,IDD的实施有效地限制了员工的流动性,并改善了商业秘密的保护(Klasa et al. 2018; Chen et al. 2020)。Klasa et al.(2018)发现,相对于其他员工的流动性,IDD的实施减少了工作中能够接触到公司商业秘密的员工的流动性。并且,在IDD实施后,企业更容易被竞争对手以获取人力资本为目的而发起收购(Chen et al. 2020)。
  2. 避税与CEO劳动力市场:税收筹划会带来更高的收益和现金流,对股东有利(Blouin 2014; Goh et al. 2016),更大程度的节税也表明经理有能力利用节税来提高公司业绩(Chyz and Gaertner 2018)。当劳动力市场对于经理的能力不确定时,节税能力是股东识别经理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估因素(Gibbons and Murphy 1992; Brickley et al. 1999)。
    一方面,避税会提高经理的声誉,Lanis et al.(2018)发现当公司从事更多的避税行为时,CEO的声誉会提高,并获得更多的外部董事会席位。Chyz and Gaertner(2018)也发现,当公司相对于其同行支付更高的税率时,CEO被解雇的可能性更大。另一方面,避税也可能会给经理带来声誉成本,从而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利影响(Hanlon and Slemrod 2009; Graham et al. 2014)。Gaertner(2018)研究发现,在SOX法案颁布之后,缴纳“过少”的税与CEO强制离职呈正相关关系;Lee et al. (2020)发现,新闻媒体对企业避税的报道与员工对经理的较低评价有关,这表明员工对经理的避税活动持负面意见。
    二、 理论分析
  3. 管理者与股东存在代理问题,管理者权衡避税的收益与成本,从利己角度确定避税水平。一方面。避税会给管理者带来正的净职业福利,因为更大程度的节税代表着管理层提高公司业绩的能力;另一方面,Lanis et al.(2018)也发现当公司从事更多的避税行为时,CEO的声誉会提高,并获得更多的外部董事会席位。
  4. 由于IDD的实施会增加管理层外部就业的限制,从而会影响管理层的避税动机,避税动机的增加或减少取决于管理层是否担心被解雇或想寻求更好的外部就业(Ali et al. 2019)。如果经理层目前表现不佳,那么其将会面临职业生涯的“下行担忧”,IDD的实施可能会增加经理层的失业成本。因此,因职业前景不佳而担忧的经理更有动机进行避税,以求改变雇主对其的评价。然而,如果经理层业绩良好,有很多外部晋升机会,但IDD的实施增加了其外部就业的限制,则处于“职业上升期”的经理层出于改变业绩评价的避税动机也会减少。
  5. 考虑到如果IDD法案对于避税的影响是由经理层的职业担忧驱动的,本文预测当经理层避税所获得的职业福利更大时,IDD法案对于避税的影响会更强。换言之,当劳动力市场对于经理层能力的不确定性越大时,H1a和H1b的预测效果越强。既有研究表明,市场对CEO在公司任职初期的能力更加不确定(Ali and Zhang 2015),Pan et al.(2015)发现股票回报的波动性随着CEO的任期而下降,并且这种影响源于市场对CEO任职初期的能力更加不确定。
    三、 研究设计
  6. 管理者能力:基于Demerjian et al.(2012)模型对公司管理能力的预测得分。
  7. 行业调整***:减去同一行业总资产处于同五分位数公司的***
  8. 机制检验:看是否通过激进的税收策略(定义了税收避税、避税天堂、避税天堂子公司数量和避税天堂国家数量等变量,发现均不显著);考察经理层是如何调整避税策略,将税收分解为联邦税、州税和外国税
  9. 进一步分析:考察IDD的实施如何影响公司业绩

标签:创新,al,碎片,避税,客户,阅读,et,一些,企业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920416/article/details/121055000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