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其他分享> 文章详细

一篇关于如何学习数学以及其他理工科类学科的方法论

2022-02-09 16:01:14  阅读:215  来源: 互联网

标签:方法论 一篇 知识 自己 笔记 证明 理解 理工科 内化


记忆第一原理:记忆一个新知识的强弱程度由这个知识和旧知识的关联强弱决定。

举个例子,为什么一些人听课感觉自己懂了但是其实没懂,效果不如读书。因为听课的时候你压根没有那么多时间把新旧知识关联起来。读书虽然慢一点,但是你需要经常想这句话为什么对,需要跳回去去看。这样新旧知识就关联起来了。

 

好了,回到题主的问题。题主记不住的根本原因还是关联性不强,没有很好地把新知识和旧知识关联起来。换句白话:还是没理解专业的东西记不住和记忆力没关系,是你专业不行的表现。举个例子很多厉害的围棋手可以把一局棋从头摆到尾,看起来好像记忆力很厉害,但是他们到了日常生活貌似就没这种牛逼“记忆力”了。这是因为围棋在普通人和他们看来不是一回事。在这一点上,数学也是一样的。你老记不住的最大原因还是你没理解。

理解一个数学结果的程度可以分成好几个层次:
第一,只是看懂每句话,说服(骗)自己,自我认为懂了。
第二,自己可以机械重复证明。
第三,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体系”自然地解释一个结果。
第四,给出自己的证明。

从描述看来题主只是停留在第一和第二阶段,记不清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第一阶段相当于读一个文章保证读懂每句话而不去(努力)把握文章主旨和线索一样,这种情况读了基本等于没读。属于厕所读报纸的范畴。第二个略好,属于小学死记硬背的范畴。第三个阶段相当于读完文章去归纳主旨和段落大意,分析文章的结构。第四阶段等于不动手不舒服,要自己写篇文章去反驳和支持。你自己说,哪个记得清楚?我个人认为只有第三和第四属于“真的理解”这个境界。这两个的保持时间也最长, 基本可以到以“年”为计算单位。

由于大部分人长期并且坚定地处于前两个阶段,我就不讲它们了。直接谈第三和第四阶段。你能进入第三阶段的前提是你自己有一个“知识体系”,当然了,其实每个人都有,只是很多人不主动整理搭建。 每个数学的子学科都有一个基础骨架,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解系统,这两个东西耦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语言体系”。白话地讲,就是一个人看到一个命题的时候“下意识地思考“。因为那个思考反映了“你内在的理解方式”。 而一个数学知识要让人很难忘记,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完美符合了这个人“内在的理解方式”。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几何直观”,因为这个是几乎每个人最内化的理解方式(虽然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好的)。

要做到“内化”一个知识,有很多方法。首先是丰富自己的骨架。举个例子,很多人对于“连续”的理解只喜欢通过“极限”而不能很好地用“开集”去理解,所以导致很多证明虽然他们能“读懂”,但是没做到内化。如果你能把连续的各种等价理解内化进你的知识骨架,那么此类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每当遇到让你觉得“困难”的证明的时候,你要设法去解析自己为什么觉得困难,是哪个过去的点你没能熟悉和内化。 当然了,由于每个人的数学系统多少有点“个性”,所以他们写的证明往往也只是“在他们的体系“中最自然。如果你觉得某个证明“过于奇葩”,你最好找个自己看得最舒服的证明方法。骨架完备后,你要做的是设法去重新解释一个定理。用画图也好,归纳也好,例子也罢。设法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所谓费曼学习法的主旨也在于此。每个人达成的方法不一样,给你个参考,我写明自己的方法。

我的方法就是做电子笔记,因为它们便于阅读,不会丢失,容易修改。凡是重要的东西我都会多少做个笔记。这个笔记不是copy,这个笔记不是copy,这个笔记不是copy而是comment 和remark(注释和评论)。 单纯复制是最蠢也最偷懒的做笔记方法,效果也最差。我完全不推荐。比如我昨天看了个论文,其中有个结果由2个propositions,2个lemma,一个corollary构成。我自己把每个结果的自我完整理解写在自己的电子笔记中,同时自己概括后写了个remark放在(电子)笔记中。我打算今天再看看,继续简化和修正。我做的笔记我自己会经常翻阅和修正,这就是我的方法。 我知道某个数学大家的方法是做便签,他看过的论文和书都会贴上各种自己写的便签。这里再聊一个和我合作过的数学家,我把某个方法的讲授给他。然后我发现他压根不试图去copy这个思路,而是拿出一些简单的例子,自己写写画画,然后问了我一些问题。他和我说他在让这个方法真的“make sense”而且他试图给出一个新的证明。我和他合作的时候发现他随身携带本子,写得满满的,而且有时候会说“这个是新证明”,“我会在自己的论文里面加上这个新证明”。 其实,这是一种高等级的内化。 很可惜,国内很多人觉得“理解”等于“知道逻辑关系”而不是“内化知识“。

题主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计算”靠“记忆”。 数学分析上的很多计算本质其实还是在看理解,你算不出来本质上你理解不了某些“计算方法”和“具体例子的特性”。这是(硬)分析不好的人的一个通病,他们能理解抽象命题但是把握不好一个具体的积分乃至函数。 唯一治疗的方法不是多做题,而是做完问题多思考,多去思考具体的例子。你缺乏的不是练习量,而是你思路有问题。

写几个注意的问题:

第一,不动脑子单纯机械默写证明和刷题很难让人进入第三和第四阶段。别太浪费时间做这些,你这样做还不如你静下心好好想诸如下面的问题:为什么这个定理需要“某个条件”,它在什么时候可以舍弃这个条件,它有几种证明方法?如果你想不出来就问别人。

第二,多想想一个命题有什么“反例”也对你帮助不小。

第三,别憋着,有事情和别人商量商量,有时候你组织和论述一个问题的时候,自己就想明白了。

第四,在数学这个问题上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请接受别人的体系比你强大,长期内化习惯好造成的马太效应内化习惯和能力越好的人学习速度越快,然后学习能力越快的人他们内化能力也越来越强,进入正循环。你要启动这个正循环,第一步不能瞄准人家的速度,而是培养内化的习惯。如果你没有内化的习惯,刚开始会非常慢非常难受。

标签:方法论,一篇,知识,自己,笔记,证明,理解,理工科,内化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yinhaowen950102/p/15875438.html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