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其他分享> 文章详细

作为架构师不能错过哪些书?

2021-11-30 18:58:31  阅读:154  来源: 互联网

标签:本书 重构 哪些 Spring 代码 开发人员 错过 设计 架构师


1、领域驱动设计:软件核心复杂性应对之道(修订版)

领域驱动设计(DDD)之父作品,众多声名显赫软件师鼎力推荐,深度剖析构建高质量复杂系统的核心技术。

本书主要是为面向对象软件开发人员编写的。软件项目团队的大部分成员都能够从本书的某些部分获益。本书最适合那些正在项目上尝试这些实践的人员,以及那些已经在这样的项目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人员。

要想从本书受益,掌握一些面向对象建模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UML图和Java代码,因此一定要具备基本读懂这些语言的能力,但不必精通细节。了解极限编程的知识有助于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开发过程的讨论,但不具备这一背景知识也能读懂这些内容。

一些中级软件开发人员可能已经了解面向对象设计的一些知识,也许读过一两本软件设计的书,那么本书将填补这些读者的知识空缺,向他们展示如何在实际的软件项目上应用对象建模技术。本书将帮助这些开发人员学会用高级建模和设计技巧来解决实际问题。

高级软件开发人员或专家可能会对书中用于处理领域的综合框架感兴趣。这种系统性的设计方法将帮助技术负责人指导他们的团队保持正确的方向。此外,本书从头至尾所使用的明确术语将有助于高级开发人员与他们的同行沟通。

全书围绕着设计和开发实践,结合若干真实的项目案例,向读者阐述如何在真实的软件开发中应用领域驱动设计。书中给出了领域驱动设计的系统化方法,并将人们普遍接受的一些最佳实践综合到一起,融入了作者的见解和经验,展现了一些可扩展的设计最佳实践、已验证过的技术以及便于应对复杂领域的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原则。

本书适合各层次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人员、系统分析员阅读。

2、解构领域驱动设计

本书全面阐释了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DDD)的知识体系,内容覆盖领域驱动设计的主要模式与主流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领域驱动设计统一过程”(domain-driven design unified process,DDDUP),将整个软件构建过程划分为全局分析、架构映射和领域建模3个阶段。除给出诸多案例来阐释领域驱动设计统一过程中的方法与模式之外,本书还通过一个真实而完整的案例全面展现了如何进行领域驱动设计统一过程的实施和落地。为了更好地运用领域驱动设计统一过程,本书还开创性地引入了业务服务、菱形对称架构、领域驱动架构、服务驱动设计等方法与模式,总结了领域驱动设计能力评估模型与参考过程模型。本书提出的一整套方法体系已在多个项目中推广和落地。

本书适合希望领会软件架构本质、提高软件架构能力的软件架构师,希望提高领域建模能力、打磨软件设计能力的开发人员,希望掌握业务分析与建模方法的业务分析人员,希望学习领域驱动设计并将其运用到项目中的软件行业从业人员阅读参考。

3、重构 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第2版 平装版)

本书是一本为专业程序员编写的重构指南。我的目的是告诉你如何以一种可控且高效的方式进行重构。你将学会如何有条不紊地改进程序结构,而且不会引入错误,这就是正确的重构方式。

按照传统,图书应该以概念介绍开头。尽管我也同意这个原则,但是我发现以概括性的讨论或定义来介绍重构,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决定用一个实例作为开路先锋。第1章展示了一个小程序,其中有些常见的设计缺陷,我把它重构得更容易理解和修改。其间你可以看到重构的过程,以及几个很有用的重构手法。如果你想知道重构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章不可不读。

第2章讨论重构的一般性原则、定义,以及进行重构的原因,我也大致介绍了重构面临的一些挑战。第3章由Kent Beck介绍如何嗅出代码中的“坏味道”,以及如何运用重构清除这些“坏味道”。测试在重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第4章介绍如何在代码中构筑测试。

从第5章往后的篇幅就是本书的核心部分——重构名录。尽管不能说是一份巨细靡遗的列表,却足以覆盖大多数开发者可能用到的关键重构手法。这份重构名录的源头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开始学习重构时的笔记,直到今天我仍然不时查阅这些笔记,作为对我不甚可靠的记忆力的补充。每当我想做点什么——例如拆分阶段(154)——的时候,这份列表就会提醒我如何一步一步安全前进。我希望这是值得你日后一再回顾的部分。

4、代码整洁之道

学写整洁代码很难。它可不止于要求你掌握原则和模式。你得在这上面花工夫。你须自行实践,且体验自己的失败。你须观察他人的实践与失败。你须看看别人是怎样蹒跚学步,再转头研究他们的路数。你须看看别人是如何绞尽脑汁做出决策,又是如何为错误决策付出代价。

阅读本书要多用心思。这可不是那种降落前就能读完的“感觉不错”的飞机书。本书要让你用功,而且是非常用功。如何用功?阅读代码——大量代码。而且你要去琢磨某段代码好在什么地方、坏在什么地方。在我们分解,而后组合模块时,你得亦步亦趋地跟上。这得花些工夫,不过值得一试。

本书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前几章介绍编写整洁代码的原则、模式和实践。这部分有相当多的示例代码,读起来颇具挑战性。读完这几章,就为阅读第2部分做好了准备。如果你就此止步,只能祝你好运啦!

第2部分最需要花工夫。这部分包括几个复杂性不断增加的案例研究。每个案例都清理一些代码——把有问题的代码转化为问题少一些的代码。这部分极为详细。你的思维要在讲解和代码段之间跳来跳去。你得分析和理解那些代码,琢磨每次修改的来龙去脉。

你付出的劳动将在第3部分得到回报。这部分只有一章,列出从上述案例研究中得到的启示和灵感。在遍览和清理案例中的代码时,我们把每个操作理由记录为一种启示或灵感。我们尝试去理解自己对阅读和修改代码的反应,尽力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会如此行事。结果得到了一套描述在编写、阅读、清理代码时思维方式的知识库。

如果你在阅读第2部分的案例研究时没有好好用功,那么这套知识库对你来说可能所值无几。在这些案例研究中,每次修改都仔细注明了相关启示的标号。这些标号用方括号标出,如:[H22]。由此你可以看到这些启示在何种环境下被应用和编写。启示本身不值钱,启示与案例研究中清理代码的具体决策之间的关系才有价值。

如果你跳过案例研究部分,只阅读了第1部分和第3部分,那就不过是又看了一本关于写出好软件的“感觉不错”的书。但如果你肯花时间琢磨那些案例,亦步亦趋——站在作者的角度,迫使自己以作者的思维路径考虑问题,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原则、模式、实践和启示。这样的话,就像一个熟练地掌握了骑车的技术后,自行车就如同其身体的延伸部分那样;对你来说,本书所介绍的整洁代码的原则、模式、实践和启示就成为了本身具有的技艺,而不再是“感觉不错”的知识。

5、分析模式:可复用的对象模型

典型的方法论书籍只关注工具和技术,面向对象社区期望有一本书能够突破这一局限,而这本开创性的著作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在本书中,作者关注的是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最终结果,也就是模型本身。作者在本书中分享了丰富的对象建模经验,以及识别重复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可复用的模型的敏锐洞察力,并给出了一系列来自不同领域(包括交易、测量、会计和组织关系等)的模式。

概念模式无法孤立地存在,基于这一认识,作者还给出了一系列“支持模式”。这些模式探讨了如何将概念模型转化为软件,并使其适合于大型信息系统的架构。对每种模式的讲解都包含了其背后的设计思路、应该(或不应该)使用这些模式的时机以及实现中的诀窍。本书中展示的例子构成了一本实用手册,既包含有用的模型,又涵盖对复用技能的深刻洞见,这些都有助于改进分析、建模和实现。

6、Spring微服务实战

本书是为工作中的Java/Spring开发人员编写的,他们需要实际的建议以及如何构建和实施基于微服务的应用程序的示例。

本书适合的读者

  • 拥有构建分布式应用程序经验(1~3年)的Java开发人员。
  • 拥有Spring的知识背景(1年以上)的技术人员。
  • 对学习构建基于微服务的应用程序感兴趣的技术人员。
  • 对使用微服务构建基于云的应用程序感兴趣的技术人员。
  • 想要知道Java和Spring是否是用于构建基于微服务的应用程序的相关技术的技术人员。
  • 有兴趣了解如何将基于微服务的应用部署到云上的技术人员。

本书以一个名为EagleEye的项目为主线,介绍云、微服务等概念以及Spring Boot和Spring Cloud等诸多Spring项目,并介绍如何将EagleEye项目一步一步地从单体架构重构成微服务架构,进而将这个项目拆分成众多微服务,让它们运行在各自的Docker容器中,实现持续集成/持续部署,并最终自动部署到云环境(Amazon)中。针对在重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微服务开发会面临的典型问题(包括开发、测试和运维等问题),本书介绍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模式,以及在实战中如何选择特定Spring Cloud子项目或其他工具解决这些问题。

本书适合拥有构建分布式应用程序的经验、拥有Spring的知识背景以及对学习构建基于微服务的应用程序感兴趣的Java开发人员阅读。对于希望使用微服务构建基于云的应用程序,以及希望了解如何将基于微服务的应用部署到云上的开发人员,本书也具有很好的学习参考价值。

标签:本书,重构,哪些,Spring,代码,开发人员,错过,设计,架构师
来源: https://blog.csdn.net/epubit17/article/details/121639969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