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其他分享> 文章详细

计算机网络期末知识点总结(一)

2021-10-10 17:02:54  阅读:111  来源: 互联网

标签:知识点 协议 网络 TCP 计算机网络 分组 时延 次方 期末


计算机网络期末知识点总结(一)

1.计算机网络两个重要基本特点:连通性和共享
2.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软件共享、硬件共享
3.互联网+: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
4.互连网:网络之间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这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计算机网络,这样的网络称为互连网
5.第一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连网发展的过程,TCP/IP协议成为ARPANET上的协议标准,使得所有使用TCP/IP协议的计算机都能利用互连网相互通信
6.第二阶段:建立三级结构的互联网,分为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
7.第三阶段:逐渐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互连网,分为主干ISP 、地区ISP、本地ISP
8.IXP:互联网交换点,作用:允许两个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而不需要再通过第三个网路来转发分组
9.所有的互联网标准都是以RFC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发表的
10.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都是软件,使用计算机的人是用户(user)而不是客户(client)
11.对等连接方式:P2P是指两台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台是服务请求方哪一个是服务提供方,只要两台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主机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
12.实际上,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方式中的每一台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13.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它是一种专用计算机(但不叫做主机),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控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14.电路交换: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多路复用技术),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但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
15.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特点:高效(在分组传输中动态传输宽带,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的),灵活(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选择最合适的转发路由),迅速(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可靠(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组交换网,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缺点:分组在各路由器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会造成一定的时延,各分组必须携带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一定的开销,整个分组交换网还需要专门的管理和控制机制。
16.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17.广域网WAN,几千到几千公里,也称为远程网,是互联网核心部分,连接广域网各结点交换机的链路一般是高速链路
18.城域网MAN,5~50km,是一个公共设施,采用的是以太网技术
19.个人区域网PAN,10m左右,属于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
20.若中央处理机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如仅1m的数量级或甚至更小些),则一般称之为多处理机系统而不称它为计算机网络
21.用户必须通过ISP才能接入到互联网,从覆盖的范围看很多接入网还属于局域网
22.发送时延: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因此发送时延也叫传输时延,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it)/发送速率(bit/s)
23.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24.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率是光速,即3乘10的5次方km/s
25.电磁波在网络传输媒体中的传输:在铜线电缆中的传播速率约为2.3乘10的5次方km/s,在光纤中的传播速率约为2.0乘10的5次方km/s,例如:1000km长得光纤线路产生的传播时延大约为5ms
26.发送时延发生在机器内部的发送器中(一般是发生在网络适配器中)与传输信道的长度(或信号传送的距离)没有任何关系。
27.传播时延则发生在机器外部的传输信道媒体上,而与信号的发送速率无关,信号传送距离越远,传播时延就越大。
28.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在接收分组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处理
29.排队时延:分组在经过网络传输时,要经过许多路由器。但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
30.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31.一般说来,小时延的网络要优于大时延的网络
32.B是字节,1字节=8比特
33.在计算机领域,数的计算使用二进制如以下:
34.千=K=2的10次方=1024
35.兆=M=2的20次方
36.吉=G=2的30次方
37.太=T=2的40次方
38.当数据率较高时,常在bit/s(或b/s,有时也写为bps)的前面加一个字母,例如以下:
39.K(kilo)=10的3次方=千
40.M(Mega)=10的6次方=兆
41.G(Giga)=10的9次方=吉
42.T(Tera)=10的12次方=太
43.假设有一个长度为100MB的数据块(这里的M显然是指2的20次方)在宽带为1Mbit/s的信道上(这里的M显然是10的6次方)连续发送(即发送时延为1Mbit/s),其发送时延是:1002的20次方8/10的6次方
44.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45.往返时间RTT,有效数据率=数据长度/(发送时间+RTT)当使用卫星通信时,往返时间RTT相对较长
46.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47.网络利用率:指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信道或网络利用率过高会产生非常大的时延,一些拥有较大主干网的ISP通常控制信道利用率不超过50%.如果超过了就要准备扩容,增大线路的带宽
48.D=D0/(1-U) 其中D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D0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U表示利用率
49.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
50.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就是按照分层方法制定的
51.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数模型OSI/RM简称OSI是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成网的标准框架,但TCP/IP就常被称为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52.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数据的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语法、语义、同步)
53.通常各层所要完成的功能主要有:差错控制(使相应层次对等对方的通信更加可靠),流量控制(发送端的发送速率必须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不要太快),分段和重装(发送端将要发送的数据块划分为更小的单位,在接收端将其还原),复用和分用(交换数据前先建立一条逻辑连接,数据传送结束后释放连接),缺点:有些功能会在不同的层次中重复出现,因而产生了额外的开销
54.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就是网络的体系结构
55.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就是这个计算机及其构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GREE82】
56.OSI的七层协议体系:应用层(定义应用进程(正在运行的进程)通信和交互的规则,如域名系统DNS,支持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我们把应用层交互的单元称为报文)、运输层(负责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的数据传输服务,使用的TCP协议就叫做传输控制协议—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封装成分组(IP数据报)或包进行传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源主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通过网络中的路由器找到目标的主机,互联网是由大量的异构网络通过路由器相互连接起来的,互联网使用的网络层协议是无连接的网络协议IP和许多路由选择协议,因此互联网的网络层也叫做网际层或IP层)、数据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之间传送数据时,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在两个相邻结点的链路上传送帧,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有时还需要纠错)、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单位是比特)
57.互联网所使用的协议是TCP/IP协议族
58.OSI参考模型把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
59.水平虚线所示把数据(即数据单元加上控制信息)直接传递给对方,这就是所谓的对等层之间的通信。各层协议,实际上就是各个对等层之间传输数据时的各项规定。
60.协议栈: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
61.UDP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
62.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
63.A类地址以0开头,第一个字节作为网络号,地址范围0.0.0.0~127.255.255.255
64.B类地址以10开头,前两个字节作为网络号,地址范围128.0.0.0~191.255.255.255
65.C类地址以110开头,前三个字节作为网络号,地址范围192.0.0.0~223.255.255.255
66.D类地址以1110开头,地址范围:224.0.0.0~239.255.255.255,D类地址作为组播地址(一对多的通信)
67.某B类IP地址为10.12.3.0,无须再分割子网,则该IP地址的子网掩码255.255.0.0(不太懂这个有大佬知道吗?)
68.如果是一个C类地址,则其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69.路由选择协议:RIP协议,OSPF协议
70.OSPF协议: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底层是迪杰斯特拉算法,是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它选择路由的度量标准是带宽,延迟。
71.TCP/IP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通俗而言:TCP负责发现传输的问题,一有问题就发出信号,要求重新传输,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的地。而IP是给因特网的每一台联网设备规定一个地址。
72.TCP是面向连接的通信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通讯完成时要拆除连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3.互联网交换点IXP的主要作用是允许两个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而不是需要在通过第三个网络来转发分组。
74.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面向无连接的通讯协议,UDP数据包括目的端口号和源端口号信息,由于通讯不需要连接,所以可以实现广播发送,主要用于那些面向查询----应答的服务,例如NFS。相当于FTP或Telent,这些服务需要交换的信息量较小。使用TCP的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Telnet(远程登录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POP3(和SMTP相对,用于接收邮件)、HTTP协议等。使用UDP协议包括: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DNS(域名解析协议)、NFS、BOOTP。TCP 与 UDP 的区别:TCP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字节流服务;UDP是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75.DNS协议是域名系统,用于命名组织到域层次结构中的计算机和网络服务,将URL转换为IP地址,DNS就是进行域名解析的服务器,DNS命名用于Internet等TCP/IP网络中,通过用户好友的名称查找计算机和服务。
76.NAT协议是NAT网络地址转换属接入广域网技术,是一种将私有地址转化为合法IP地址的转换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Internet接入方式和各种类型的网络。能够有效地避免来自网站外部的攻击,隐藏并保护网络内部的计算机
77.DHCP协议是动态主机设置协议是一个局域网的网络协议,使用UDP协议工作,给内部网络或网络服务供应商自动分配IP地址,给用户或者网络管理员作为对所有计算机作中央管理的手段。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是互联网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协议。所有的WWW文件都必须遵守这个标准。  
GET:请求读取由URL所标志的信息。
POST:给服务器添加信息(如注释)。
PUT:在给定的URL下存储一个文档。
DELETE:删除给定的URL所标志的资源。

标签:知识点,协议,网络,TCP,计算机网络,分组,时延,次方,期末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917382/article/details/120688327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