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其他分享> 文章详细

悉达多读后

2021-07-25 02:01:16  阅读:253  来源: 互联网

标签:教义 一切 悉达 智慧 自我 内心 读后


确是一本值得反复拾起的书. 这本书通过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传达出作者对自我,
对内心对人生,对智慧的体悟.

“我努力探索一切信仰和一切人类虔诚善行的共同之处。究竟有什么东西是超越
一切民族差别之上,有什么东西可以为所有种族和每一个个人所信仰和尊敬。
《悉达多》是给亚洲读者的一个象征,它表示超越国家民族和超越时间的思想
把我们联系起来了。”  ——赫尔曼·黑塞自白

据说黑塞写本书之前,因精神病接受心理学大师荣格的治疗. 因此可以想见, 此书受到了荣格的影响,比如书中的阿特曼概念, 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概念有较强关联. 然而, 我对荣格心理学的了解程度只是知道一些名词. 无法从此角度思考. 幸好本书的思想对于不了解荣格心理学的人(如我) 也可读一二. 黑塞这本书与佛教也有关联, 我对佛学的理解也很不足, 惭愧. 然而在阅读过程中还是能强烈的感觉到一些概念相合,比如佛教五毒(贪,嗔,痴,慢,疑)说.
悉达多青年时怀疑长者智慧,疑心教义经典,傲慢地对人对事, 壮年时体味”贪,嗔”,纵情六欲,到后来的痴心纠正儿子.如悉达多所说,经历五毒不是后退,是体验, 是追求智慧的必然.
作者的思想是由悉达多的成长体现的, 悉达多的成长可以大致地归结为几次的角色转换: 婆罗门悉达多, 沙门悉达多, 富人悉达多以及船夫悉达多.
婆罗门悉达多: 聪颖好学, 不满足于长者,经典中的知识与智慧, 并对其所学所为产生怀疑. 向往内心宁静,渴求阿特曼. 悉达多不甘于现状, 不惟师不惟经, 孜孜以求,倾听内心最深切的渴望, 对世界未知的探索, 对内心平静的追逐. 表现出超出年少轻狂地聪慧, 卓越. 然而对教义与先贤的智慧更多的是”疑”. 此时的他认为:

人必须找到他自我之内的源泉,人必须拥有它,其他的一切只是探索——是弯路
与错误。

沙门悉达多: 为寻求安宁,心中的阿特曼,他加入的沙门行列,开始苦行,学习摒弃自我,征服苦难. 悉达多没有被现实束缚,没有被世俗所累, 坚定地追求内心的渴望. 毅然加入沙门行列, 这是悉达多为探寻阿特曼做出的选择, 做出选择时他没有犹豫.有种”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豪迈”. 这是他坚定于内心渴求的表现, 这是他对当时自我思想的信念.此时的他认为尘世一切不值一顾,皆为虚妄.

经过市镇时,看到衣着华贵的人 们,他会露出轻蔑的表情。他看到商人在经 
商,王孙们在行猎,送葬者哀悼他们死者, 医生治疗他们的病人,妓女在卖身,
恋人在 做爱,祭司在决定播种的季节,母亲们在抚 慰她们的孩子——所有这一切
都不值一顾, 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散发着谎言的恶臭; 无论快乐或是美丽都
只是感官造成的幻象, 一切注定要腐朽。世界充满苦痛,生命即苦。
此时他傲慢鄙夷同情地看世人, 他自认为超脱,自认为清醒,自认为看穿一切. 对世间事物统统不屑一顾. 他孤傲地睥睨所谓的俗世, 他有自己的想法,自认为这才是内心应该渴求的.
悉达多只有一个惟一的目标——使“自我”化为空无,抛却一切渴望、欲念、
梦想、快乐与悲伤——让自我死灭;体味一颗空寂心灵的安宁。 体味纯粹的思维
之境——这就是他的目标。当自我被征服而寂灭,当所有的激情和欲望都归于静默,
那等在最后的必然是觉醒,那最深层的存在已非自我——那伟大的秘密!
然而他的渴求并没有因苦行而得以减弱. 与乔答摩交流(仍旧带有些许傲慢,或自以为是): 
觉者佛陀的教义包容了许多,传授了许多——诸如如何正确地生活,如何脱
离邪恶,然而有一点是这明晰的、值得尊崇的教义所没有包括的:那就是世尊本人自身体验的秘密。
与乔达摩交流后, 折服于乔答摩的仪态, 更坚定地寻找自我. 
我存在,而且我是唯一的、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独立个体。我是悉达多。
我对世上万有所知最少的恰恰是我的自我,恰恰是悉达多。 并意识到之所以
我对自我一无所知,之所以悉达多对我来说一直保持陌生与未知,只因为一点,
只由于这唯一的原因——我害怕自我,我在逃避自我。我将向自我学习,以自我为师;
我将从自我证得悉达多的秘密。  
一个人阅读一本所要研究的书,他不会去鄙弃书的字母和句点并把它们斥
为幻象,斥为偶然的无意义的躯壳,而是去一字一句地阅读、研究并喜爱。
然而,我本想阅读世界这本大书以及我的自性之书,却推定需要鄙弃书中
的字母和符号。我将现象的世界斥为幻影,我将自身的眼耳鼻口斥为偶然之物。

悉达多觉悟到接纳自我. 寻找自我,需要先了解自己,无论是思想还是欲念. 表并非百无一用之于里. 我感故我思, 我思故我在. 悉达多以其超凡的聪慧深入地聆听并理解乔达摩教义, 并认为找到了教义的漏洞. 此时的他仍渴求智慧, 经过一段的苦行,其内心的渴求没有减弱, 并潜意识地怀疑起苦行之路. 因此当听到智者现世, 其急于找到答案---内心安宁的答案. 而聆听教义并 没有立即满足其内心的期盼, 此时的他或许无法体味教义, 或许他本来就怀疑地看待教义. 其内心的急功近利反而蒙蔽了他的心灵,使他傲慢, 傲慢地对待其可接触可学习的事物.(暗暗的表明智慧不可学?) 他毒于”慢”. 是的,目前为止,他一方面执着于寻找内心的安宁, 另一方面确实一直以自以为是地,高人一等地姿态睥睨世物,包括人(如侨文达,如沙门) 物(如长者智慧, 经典教义).
他注意到周遭世界的美丽. 意义与实在并非隐藏于事物的背后,而是寓于事物自身,寓于事物的一切现象。
此时的他仍有一些孤傲, 有种发现真理的优越感. 处于看山是山阶段
富人悉达多: 不再弃世离俗的悉达多,决定与自我和解或者说接纳自我(但却带有一丝清醒者的傲慢, 并视其为一场体验的游戏), 遵从内心所欲. 他师从伽摩拉学习情爱与伽摩湿瓦弥学者经商. 沉溺赌博. 多年的体验游戏让他已经把那种生活品味并痛饮到了恶心的程度. 他的自我也同样充满了无聊,充满了痛苦,充满了死气。感叹光阴虚度. 一切目标都已磨灭,剩下的只是一种深切而痛苦的渴望:渴望彻底摆脱这场昏乱的迷梦,渴望呕出这已经酸痛不堪的酒,渴望结束这令人心酸的苦涩的生活。所以他逃离. 看山不是山阶段. 后来他顿悟这场体验绝非无意义:

我的眼睛和心灵都为此而欢呼。我需要体味到绝望,我需要沉入精神的无底深渊,
我需要陷入自戕的心绪,而后才能体验到神恩,才能再度聆听“唵”之音声,才能
沉入酣睡并面目一新地再度觉醒。我需要再度成为无知的愚人才能发现自我中永
恒的阿特曼,我需要造作罪孽才能重新开始生活。而我的路又将引我到何方? 
这条路简直愚不可及,仿佛是螺旋形,也许是原地绕圈子;但无论它会引我到何
方,我都将循路前行。 
悉达多接纳自我与自我和解, 沉沦于俗世欲念, 从开始地游戏人生到为欲念所累再到挣扎逃离. 他以旁观者态度的入局,以当局者的心态沉溺,最后以清醒者的身份抽身,实实在在地完成了自我体验, 接纳了自我, 然而没有迷失自我,并且.是他的幸运, 他经历”贪,嗔”而后摒弃是他的智慧. 而此时的他再度迷惘. 

船夫悉达多: 经历轮回,悉达多再次新生与孩子, 再次燃起对未知的好奇. 这次的新生他不再傲慢. 他与维酥德瓦一起摆渡,聆听河流的教诲. 他想用爱与宽容改变儿子,然而以失败告终. 对儿子的执著, 妄图将自认为好的给予对方,是”痴”的表现. 与维酥德瓦一起聆听河流的教诲最终懂得:

欲念的冲突,他已然最终得到了救赎。他委身于时间与生命之流中,充满慈悲与
同情,与万物和谐如一。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
命中体现出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来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
有种”不可说”,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味. 智慧就在那里,然而却不可以学习得到,当将道具象化,文字化它就变得片面了,不再是圆融合一的智慧了. 智慧需要自己去寻找,去切片身感受.

世界之所以表面如此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幻觉,即认为时间是某种真实之物。如果时间并非真实,那么仿佛存在于现世与永恒,痛苦与极乐,善与恶之间的分界线也只是一种幻象。

世界在每一瞬间都是完美的:所有罪孽都已然领受神恩,所有孩童都是潜在的老人,
所有婴儿都已打上死亡的印记,而所有的垂死者——必获永恒的生命。一个人不
可能认清另一个人已然修到何等境界。佛存在于劫匪与赌徒身上,而劫匪亦存在
于婆罗门身上。 在极深禅定之中,人可以除灭时间并同时经历所有过去、现在
与未来,于是一切皆善,一切完美,一切即梵。因此,我认为一切的存在皆为至
善——无论是死与生,无论罪孽与虔诚,无论智慧或是蠢行,一切皆是必然,一切
只须我的欣然赞同,一切只需我的理解与爱心;因而万物于我皆为圆满,世上无
物可侵害于我。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我之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
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不再去抵制它们;
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象来
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未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石子不仅仅是石子,它同时也是动物、上帝或佛。我不因为它是一物并将会
变为另一物而尊敬它,爱它。而是因为它久远以来即包容了一切万物, 而且
永远涵摄万物。我爱它仅仅因为它是一枚石子,因为现在此刻它向我显现为一枚
石子。我在它的每一细微的纹理和孔洞中都看到了价值与意义。它的灰与黄,它的
硬度以及敲起来的声响,它表面的干与湿也同样显示着神秘与价值。有些石子摸起
来像油脂或肥皂,有些看起来像树叶或砂子。每一枚石子都与众不同,并以各自独
有的方式崇拜着圆满的“唵”字真言。每一石子皆为梵。同时,不管是像油脂或肥皂,
它又仅仅是石子而非其他。这正是使我喜悦之处,这正是奇妙而值得礼敬之处。  
    一个人可以去爱世上之物,但一个人不能去爱词句。所以教义于我毫于用处。
那些教义没有软硬的感觉,没有颜色,没有尖角,没有气息和味道,它们只是一
些词句而已,可能就是这一点阻碍你得到内心的宁静。也许世上词句过多,因为甚至
连救赎、德行、轮回与涅槃都只是词句,侨文达。涅槃并非实在之物,世上只存在
涅槃的名相。  
    不注重思想,我更注重“物”
智慧存在于实在的事物当中,他不在思想中,更不在文字言语中. 世界是完美的, 悉达多终于彻底地摒弃傲慢, 他爱这个世界,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因为一切包含一切, 一即万物, 万物即一, 一即真理. 

有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意思, 看山还是山的阶段, 彼岸阶段.
人生一世, 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 放弃求索,生命即灭. 真理存在于万世万物当中, 世界很美好,需要用心去感受, 要有谦卑之心, 用心去聆听这个世界每一世物的智慧.智慧就在那里, 需要自己去寻找,它不可以传授,不可以学习,. 智慧不能企盼从他人处获得, 需要自己用心亲身去体验,去发现.世界是完美的, 他的一草一木都蕴含智慧,我们经历,我们感受,我们得到, 我们去爱. 聆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不要傲慢,不要自欺, 不执着于虚幻, 去寻求与自然世事相融合, 爱它并理解它, 内心宁静, 即获得智慧.

人物与名词可以讨论:
人物:
长者与父亲: 疑的体现(包括经曲教义)
侨文达: 影子投射(傲慢的最初体现)
伽摩拉, 伽摩湿瓦弥: 以上两位世俗的合解, (贪的体现)
赌博: 嗔的体现
儿子: 轮回, 痴的体现
维稣德瓦: 智者
名词:
唵: 精神的认识和力量. 表示佛部心,代表法、报、化三身,是所有诸佛菩萨的智慧身、语、意。唵为白色,象征本尊之智慧,属于禅定波罗蜜多,能除傲慢心。
阿特曼: 内心的安宁. 集体潜意识(荣格概念)
梵天: 智慧
长河: 彼岸河

标签:教义,一切,悉达,智慧,自我,内心,读后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vpegasus/p/xidaduo.html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