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编程语言> 文章详细

【算法】万字九大排序宝藏汇总 轻松拿下九大排序算法【带动画】 (包含超详细的解释和注释)

2022-02-10 21:34:05  阅读:143  来源: 互联网

标签:sz arr int 元素 算法 ++ 九大 排序


【算法】九大排序汇总(包含超详细的解释和注释)
先赞后看好习惯 打字不容易,这都是很用心做的,希望得到支持你 大家的点赞和支持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动力 看完之后别忘记关注我哦!️️️

我们都知道,排序算法是编程高级语言里面极其重要的算法,虽然在C语言中,我们排序可以直接使用qsort()函数,在C++中,我们可以使用sort()等函数直接完成对数据的排序。但是,在这经典的九大排序算法中,有很多经典而且重要的思想,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在我们日常的编程中,虽然不一定会用到这些排序,但是这些思想,是我们编程解题离不开的。
因此:接下来,随着博主的步伐和顺序,一起学习这经典的九大排序。

对于C语言中的qsort()函数,博主在早期的博客中做过详细的介绍,暂时还不会用的伙伴可以通过传送门食用哦【算法】C程序超详细的qsort排序函数解释和模拟

本篇建议收藏后食用~

文章目录

前言

为了方便伙伴们测试,这里博主提供一份测试用的main()函数里的源代码,各位测试的时候可以直接复制来进行测试。

本篇使用了一些C++包装的函数,例如swap,max等。
所以读者自己记得加上所需IO,算法等头文件

本期博客使用的编程语言是C++,但是,为了让目前只会C语言的伙伴也可以很好地掌握里面的算法核心,本篇博客没有使用C++包装的vector,全部使用了数组来进行演示。

本篇博客的代码实现的都是int类型数据的升序,想要实现降序或者其它数据类型排序的伙伴可以在此基础上做修改,我们本篇的目标是理解算法思想即可。

注:本篇博客的动画全部来自互联网

//头文件
#include<...>
#include<...>
//...
using namespace std;
//排序的实现
class Solution{
	//排序函数实现
	void...{
	
	}
};
int main() {
    Solution sort;
	int arr[15] = { 44,3,38,5,47,15,36,26,27,2,46,4,19,49,48 };
	sort.insertSort(arr, 15);//这里是各个排序的名称,这里以插入排序为例
	for (int i = 0; i < 15; i++) {
		cout<<arr[i]<<" ";
	}
	return 0;
}

冒泡排序 bubbleSort

平均时间复杂度最坏时间复杂度最好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稳定性
O(n2)O(n2)O(n)O(1)稳定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顾名思义,就是数据向冒泡一样浮到序列的最后。具体过程为:每轮排序中相邻的两个数进行比较,较大的数置于右边,然后继续进行下一相邻数字的比较,一轮排序过后,最大的数字就会置于最右边。然后进行第二轮排序,第三轮…直到不再有相邻的数字可以比较。
通过一个动画,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个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理解好这个过程之后,我们就可以用代码实现了,很明显,这个代码需要用两层循环来实现,第一层用来控制循环的轮数,里层用来控制每一轮相邻数字的交换。

冒泡排序的优化:

对于基础的冒泡排序,我们可以做出一些优化:当我们发现有一轮排序没有任何相邻数进行交换的时候,说明,序列已经有序了,不需要再进行下一轮的排序了,因此,我们可以增加一个变量if_swap,来记录一轮里是否有数字进行了交换。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使用数组和指针,不使用vector
	void bubble_sort(int* arr, int sz) {
		for (int i = 0; i < sz - 1; i++) {//外层循环
		//tips:只需要sz-1次,因为最后一次是没有两个数可以交换了
			int if_swap = 0;
			for (int j = 0; j < sz - 1 - i; j++) {//这里的sz-1-i,我们只要画一画,把例子写出来就可以很好地明白,这里不赘述了
				if (arr[j] > arr[j + 1]) {
					swap(arr[j],arr[j+1]);//交换两者的值,注:C语言实现swap需要传地址。
					if_swap = 1;
				}
			}
			//每一轮走完之后,如果if_swap==0;直接return
			if (if_swap==0)
				return;
		}	
	}
};

选择排序 selectingSort

平均时间复杂度最坏时间复杂度最好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稳定性
O(n2)O(n2)O(n2)O(1)不稳定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相对于其它排序来说,算法方面是比较简单的
具体过程为:
第一次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中选出最小的一个元素,存放在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的未排序元素中寻找到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的序列的末尾。以此类推,直到全部待排序的数据元素的个数为零。
动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实现:
使用数组,避免使用vector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oid selectSort(int* arr, int sz) {
		int i = 0;
		int j = 0;
		for (i = 0; i < sz - 1; i++) {
			int min = i;
			for (j = i + 1; j < sz; j++) {
				//从下标为arr[i+1]开始找
				//是<sz,因为最后一个元素也要比较
									  //上面<sz-1的原因是,总体循环只需要sz-1次,最后一次不用排了
									  //和冒泡的外层循环原理一样
				if (arr[j] < arr[min]) {
					min = j;//打擂台
				}
			}
			//出了这层循环之后,交换min和i的值,把i后面最小的放到i的位置
			swap(arr[i], arr[min]);//交换二者的值
		}
	}
};

插入排序 insertSort

平均时间复杂度最坏时间复杂度最好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稳定性
O(n2)O(n2)O(n)O(1)稳定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是一种最简单的排序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数插入到已经排好序的有序表(可以理解为一个有序的数列)中,从而一个新的、记录数增1的有序表。在其实现过程使用双层循环,外层循环对除了第一个元素之外的所有元素,内层循环对当前元素前面有序表进行待插入位置查找,并进行移动。
一般插入排序对于序列元素较少的情况比较高效。
动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ips:挪动数据的时候,循环一定是反向的,从前往后挪,就要从后往前循环,否则数据会被前一个数覆盖的,这个画个图就能很好明白。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
public:
//使用c,cpp共有的数组
	void insertSort(int* arr, int sz) {
		int sortNum = 0;
		int i = 0;
		int j = 0;
		for (i = 0; i < sz; i++) {
			sortNum = arr[i];//要排序的数字
			for (j = i - 1; j >= 0; j--) {//因为要从待排序那个数的前一个数开始,往后挪一个
				//从后往前挪动,所以用反向循环
				//先判断,因为只需要挪动比待排序数字大的数字
				if (arr[j] < sortNum) {
					break;
				}
				arr[j + 1] = arr[j];//一个个挪动数据
			}
			arr[j + 1] = sortNum;//因为是j指向的数字小于sort才出循环的
			//所以此时的j指向空位置前一个位置,所以arr[j+1]=sort;
		}
	}
};

插入排序的不足和优化:

插入排序存在两个不足:
1.寻找插入位置
2.移动元素
优化方案:
1.对已经排好序的序列,采用二分查找的方法
2.携带多个元素
3.数据链表化
4.希尔排序

希尔排序 ShellSort

希尔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
关于希尔排序的时间复杂度,证明过程复杂,网上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结果,博主在这里不做介绍了,感兴趣的伙伴可以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

希尔排序:
希尔排序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待排序的数列分为多个组然后对每个组进行插入排序
先让数列整体大致有序然后多次调整分组方式,使数列更加有序,最后再使用一次插入排序。
看到这些,我们肯定是不明白的,动画也不好表示希尔排序的过程,因此,我们用一张图来试着理解希尔排序的过程:
在希尔排序当中,引入了step,即步长这个变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每一次我们都会有一个步长step,每次按照步长给序列分组,每组分别插入排序,``然后每次调整step,当step==1的时候,相当于对整个序列进行了一次插入排序。

思考:

为什么要在最后一次插入排序之前这么麻烦整这么多次,这样高效吗?
其实,这正是希尔排序的精妙所在,试想,如果我们有个很小的数字,以上面那组数为例,加入那个2,在很靠后的位置的时候。按照插入排序的原理,我们需要从后往前找,找2应该插入的位置,而2应该是最前面的,因此,我们就要将很多个数据分别向后挪动一个位置,这样是非常低效的。而我们在经过前面一些操作之后,序列已经大致有序了,因此,肯定不存在挪动很多个数据的一个情况。
因此,希尔排序的核心思想就是:1)在做插排的时候,查找次数减少,2)插排的时候移动元素次数减少。
关于希尔增量的讨论:
也就是分组的方式,上面的例子的时候是,我们的步长是二分得到的,那为什么要这样二分呢,有其他分组方式吗?
希尔排序也叫缩小增量排序,
关于希尔增量的选取,是一个数学难题,没有准确的说法。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
private:
	void sort_in_group(int* arr, int sz, int pos, int step) {
		int sortNum = 0;
		int i = 0;
		int j = 0;
		for (i = pos + step; i < sz; i += step) {
		//pos+step就是该组第一个元素的位置
		//例如:当pos==0的时候,该组第一个元素就是整个序列第一个元素
		//当pos=1的时候,该组第一个元素就是整个序列第二个元素
			sortNum = arr[i];//要插入的数
			for (j = i - step; j >= 0; j -= step) {
			//i-step就是该组最后一个元素,结合上面给的图可以更好的理解
				if (arr[j] < sortNum) {
					break;
				}
				arr[j + step] = arr[j];//挪动数据,普通插排是一个一个挪,这个是,隔step个挪,道理是一样的,静下心思考就能很好地理解。
			}
			arr[j + step] = sortNum;
		}
	}
public:
	void ShellSort(int* arr, int sz) {
		int i = 0;
		int step = 0;
		//step为步长,每次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取整数,最后一次必定为1
		for (step = sz / 2; step > 0; step /= 2) {
			//步长为step,即共有istep个组,对每一组都执行插入排序
			for (i = 0; i < step; i++) {
				//这个每一组的排序groupSort就是插入排序稍微改变一点的版本
				sort_in_group(arr, sz, i, step);
				//i=0的时候,第三个参数是0,结合那张图,也就是红色那组进行插排
				//i=1的时候,第三个参数是1,结合图,也就是绿色那组进行插排
				//后面的同理
				//step毋庸置疑,肯定是要传的
			}
		}
	}
};

快速排序 quickSort

平均时间复杂度最坏时间复杂度最好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稳定性
O(nlog2n)O(n2)O(nlog2n)O(log2n)不稳定

快速排序:

  1. 先从数列中选取一个元素作为基准数 (pivot或者key)
  2. 扫描数列,将比基准数小的元素全部放到它的左边,大于或等于基准数的元素全部放到它的右边,得到左右两个区间。
  3. 再对左右区间重复第二步,直到各区间少于两个元素。

其实这是一个挖坑填数+分治的思想
动图:
tips:图片来自互联网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下来我们通过代码上的注释来进行进一步理解: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
private:
	enum {
		LEFT,//表示左下标动
		RIGHT//表示又下标动
	};
public:
	void quickSort(int* arr, size_t sz) {
		if (sz < 2)
			return;//如果数组元素小于两个就不用排了
		int pivot = arr[0];//首先选取最左边的数为中心轴
		int ileft = 0;//控制下标
		int iright = sz - 1;
		int imoving = RIGHT;//当前应该移动的下标,LEFT表示要移动左下标,RIGHT表示移动右下标
		//因为一开始先把最左边空出来了,所以下标一开始从右边开始走

		while (ileft < iright) {//一轮排序结束的标志为左右下标重叠
			if (imoving == RIGHT) {
				if (arr[iright] >= pivot) {//如果右下标所对应的数比基准数大,表示不用动
					iright--;//直接下标减减
					continue;//进入到下一轮移动下标操作
				}
				else if (arr[iright] < pivot) {//如果右下标所对应的数比基准数小,把这个数丢到坑里。
				//更换该移动的下标
					arr[ileft] = arr[iright];
					ileft++;//左下标++
					imoving = LEFT;//更换
					continue;
				}
			}
			//另一边是同样道理的
			if (imoving == LEFT) {
				if (arr[ileft] <= pivot) {
					ileft++;
					continue;
				}
				else if (arr[ileft] > pivot) {
					arr[iright] = arr[ileft];
					iright--;
					imoving = RIGHT;
					continue;
				}
			}
		}
		arr[ileft] = pivot;//别忘了把基准值放进来
		//到这里我们完成了一轮排序
		//此时的基准值换到最后的坑里了
		quickSort(arr, ileft);//基准值左边序列快排
		quickSort(arr + ileft + 1, sz - ileft - 1);//基准值右边序列快排
	}
};

快速排序的优化:

关于中心轴的选取:
在我们介绍的代码中,最初选取的基准轴是来自最左边的数,这样会导致区间是很不均匀的。我们采取分治的思想,区间均匀的话,可以减少递归深度。
所以我们在此基础上是可以适当进行优化的:

  1. 采用更合理的基准数(中心轴),减少递归的深度。从数列中选取多个数,取中间数。
  2. 结合插入排序,区间在10个元素之内采用插入排序,效率更高。

在这里博主不再多做讲解了,最重要的就是理解我们最基本的那个快速排序的分治思想,关于后续的优化,感兴趣的伙伴可以继续研究。

归并排序 mergeSort

平均时间复杂度最坏时间复杂度最好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稳定性
O(nlog2n)O(nlog2n)O(nlog2n)O(n)稳定

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所用的核心思想就是分治
归并排序(mergeSort)就是将已经有序的子序列合并,得到另一个有序的数列
归是归并的归,不是递归的归,归并排序就是合并排序
将已有序的子序列合并,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即先使每个子序列有序,再使子序列段间有序。若将两个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有序表,称为二路归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动画:
tip:动画表示的是总过程,不是实现过程,实现过程如图:
分开-排序-合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归并排序的实现方法由递归和循环两种方法
递归方法的源代码简单一些
循环方法的源代码复杂一些,但效率高

tips:为了让C语言的伙伴也可以看懂,这里代码的开辟空间使用的是malloc()函数
由于一开始传参只有两个参数,所以定义多一个_mergeSort()函数来真正实现归并排序内部的操作。
这里博主提供递归法的代码,对循环法感兴趣的伙伴可以继续研究哦!

代码实现(递归):

//arr-待排序数组的首地址,arrtmp-用于排序的临时数组的首地址
//start-排序区间第一个元素的位置,end-排序区间最后一个元素的位置
//注:
//这里的istart1,iend1,istart2,iend2都是下标,不是指针,当然,用指针实现也是可以的
class Solution {
private:
	void _mergeSort(int* arr, int* arrtmp, int start, int end) {
		//如果start>=end,表示该区间的元素少于两个,递归终止
		if (start >= end) return;

		int mid = start + (end - start) / 2;//找到排序中间位置
		//把一个数组分为两个区间
		int istart1 = start;
		int iend1 = mid;

		int istart2 = mid + 1;
		int iend2 = end;
		//对两边分别递归排序
		_mergeSort(arr, arrtmp, istart1, iend1);
		_mergeSort(arr, arrtmp, istart2, iend2);

		//开始合并各个分开的区间
		int i = start;
		//把区间左右两边数列合并到已经排序数组arrtmp中
		while (istart1 <= iend1 && istart2 <= iend2) {
			arrtmp[i] = arr[istart1] < arr[istart2] ? arr[istart1++] : arr[istart2++];
			//此处istart1,istart2后面的++是不能拿到下面来的,因为拿了哪个哪个才要++,另外一个较大的是不用动的
			i++;
		}
		while (istart1 <= iend1) {//如果数组1还有剩,数组1后面的全部跟到arrtmp[]后面即可
			arrtmp[i] = arr[istart1];
			i++;
			istart1++;
		}
		while (istart2 <= iend2) {
			arrtmp[i] = arr[istart2];
			i++;
			istart2++;
		}
		//最后再把arrtmp[]里面的数据拷贝回去
		memcpy(arr + start, arrtmp + start, sizeof(int) * (end - start + 1));
	}
public:
	void mergeSort(int* arr, const int sz) {
		if (sz < 2)return;//小于两个元素不需要排序
		int* arrtmp = (int*)malloc(sz * sizeof(int));//分配一个与待排序数组相同大小的数组
		_mergeSort(arr, arrtmp, 0, sz - 1);
	}
};

堆排序 heapSort

平均时间复杂度最坏时间复杂度最好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稳定性
O(nlog2n)O(nlog2n)O(nlog2n)O(1)不稳定

堆排序:
堆排序是指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堆是一个近似完全二叉树的结构,并同时满足堆积的性质:即子结点的键值或索引总是小于(或者大于)它的父节点。
完全二叉树:
一棵深度为k的有n个结点的二叉树,对树中的结点按从上至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编号,如果编号为i(1≤i≤n)的结点与满二叉树中编号为i的结点在二叉树中的位置相同,则这棵二叉树称为完全二叉树。
说直白点:就是一个一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放,举几个例子我们就明白了:
这是一棵完全二叉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堆:
堆一类特殊的数据结构的统称。堆通常是一个可以被看做一棵树的数组对象。堆总是满足下列性质:

  1. 堆中某个结点的值总是不大于或不小于其父结点的值;
  2. 堆总是一棵完全二叉树。

大顶堆(最大堆)和小顶堆(最小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算法思路:(升序,构建大顶堆)
完全二叉树每个结点对应数组下标
N[i]的左结点:N[2i+1]
N[i]的右结点:N[2i+2]
N[i]的父结点:N[(i-1)/2]

有了上面知识的铺垫之后,我们要开始学习堆排序的思路了:

  1. 将无序的数组的各个数字看作一棵完全二叉树,而每个元素的下标所对应的节点如上面那张图所示,从下标0开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 实现函数heapify(),将这颗完全二叉树构建成大顶堆,具体如何实现heapify()我接下来会详解。
  3. 将堆的最后一个元素和第一个元素(顶元素)交换,并将最后一个元素脱离出堆。
    我们知道,步骤2将数组构建成大顶堆之后,顶元素就是最大的元素,我们在这一步就可以找到最大的元素了。然后我们取出这个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就可以找到第二大的元素,第三大的…,最后就完成了排序。
    动画:
    tips:动画来自互联网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eapify()的实现:
构建大顶堆函数的实现核心就是:元素下沉:
什么意思,就是较小的元素不断下沉。
我们从顶开始遍历树中每个元素,判断该元素是否需要下沉(下沉的条件是,该节点作为父结点的数字,比两个子节点中较大的那个小)
循环过后就可以得到堆了

代码实现:
tips:这里提供了循环和递归两种方法,伙伴们需要调整条件编译条件来选着用

class Solution {
private:
	void heapify(int* arr, int start, int end) {
		//1.循环法
#if 0
	//确定父结点和左子结点的数组下标
		int dad = start;
		int son = dad * 2 + 1;
		//循环条件:子结点的下标不越界
		while (son <= end) {
			//先比较两个子节点的大小,选大的
			if ((son + 1 <= end) && (arr[son] < arr[son + 1])) {//注意条件防止越界
			//先判断是否右边有兄弟节点才能比较
				son++;//这一步就是从左结点转到右结点
			}
			//如果父结点大于子结点代表该元素不需要下沉或者已调整完毕,直接跳出函数
			if (arr[dad] > arr[son])return;
			//否则交换父子节点内容再继续子结点和孙结点的比较
			swap(arr[dad], arr[son]);
			//迭代
			dad = son;//子结点变成新的父节点,继续循环
			son = dad * 2 + 1;//通过新的父结点找到新的子结点
		}
#endif
		//2.递归法
#if 1
	//确定父结点和左子结点的数组下标
		int dad = start;
		int son = dad * 2 + 1;
		//如果超出范围了,return
		if (son > end) return;//递归结束条件
		//先比较两个子结点,选择大的
		if ((son + 1 <= end) && (arr[son] < arr[son + 1])) {
			son++;//这里和循环法同一个道理
		}
		if (arr[dad] > arr[son]) {
			return;//表示不需要下沉了
		}
		swap(arr[dad], arr[son]);
		//迭代
		heapify(arr, son, end);//子结点成为新的父节点来递归
#endif
	}
public:
	void heapSort(int* arr, int sz) {
		int i = 0;
		//1.构建二叉树,构建大顶堆
		//初始化堆,从最后一个父结点开始调整
		for (i = (sz - 1) / 2; i >= 0; i--) {//这里一定要i>=0,因为最顶上的元素也是要下沉的
			//每一个元素都检查一下是否需要下沉
			heapify(arr, i, sz - 1);//heapify元素下沉函数
		}
		//2.把第一个元素和堆最后一个元素交换,然后重新调整,直到排序完毕
		for (i = sz - 1; i > 0; i--) {
			swap(arr[0], arr[i]);
			//换完之后重新构建大顶堆
			heapify(arr, 0, i - 1);
		}
	}
};

桶排序 bucketSort

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取决于每个桶里排序方法的。这里不给出桶排序时间复杂度结论
很显然,桶划分的越小,各个桶之间的数据越少,排序所用时间也会越少,但相应的空间消耗就会增大

核心思想:
桶排序顾名思义,是将数据放在几个有序的桶内将每个桶内的数据进行排序,最后有序地将每个桶中的数据从小到大依次取出,即完成了排序。

当然,这里我介绍的桶排序,是按照数字的十位进行排序的。即1~9放一个桶,10 ~19放一个桶,以此类推。

当然看到这里看,可能觉得桶排序没有那么的厉害,其实,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学会桶思想。这是一种分治思想的经典体现,分而治之,再合起来。这方面其实和归并排序有些类似

桶排序的误区(也就是不准确的说法)

  1. 如果数据分布不均匀,大量的数据集中在少量的桶里,桶排序就没效果了。
  2. 桶排序要时间就节省不了空间,要空间就节省不了时间。桶排序意义不大

桶思想 : (tips:来自网络)
在现实世界中,大部分的数据分布是均匀的,或者在设计的时候可以让它均匀分布,或者说可以转换为均匀的分布
既然数据均匀分布了,桶排序的效率就能发挥出来 理解桶思想就可以设计出很高效的算法(数据库里面的分库分表) 这个其实就是很重要的分治的思想。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oid bucketSort(int* arr, int sz) {
		int bucket[5][5] = { 0 };//分配五个桶,因为在我们例子中最大的数是49,所以5个桶
		//如果测试用例变了,我们桶的个数也要变
		int bucket_size[5] = { 0 };//每个桶都需要计数,因为我们要知道我们往桶里扔了多少元素
		//把数组arr的数据放到桶里面
		int i = 0;
		for (i = 0; i < sz; i++) {
			//这种方法把每个元素除以十,也就是取十位的方法不是完美的,如果数组里面有50几以上的,五个桶就不够了
			bucket[arr[i] / 10][bucket_size[arr[i] / 10]++] = arr[i];
			//arr[i]/10表示桶的序号,
			//所以bucket_size[arr[i]/10]++]表示相对应桶序号的计数器序号
		}
		//对每个桶进行快排,读者要自己另外调用一种排序方式,这里用快排做例子
		for (i = 0; i < 5; i++) {
			quickSort(bucket[i], bucket_size[i]);
			//bucket_size[i]表示每个桶里面的元素
		}
		
		//把每个桶中的数据填充到数组arr中
		//也就是一个简单的把二维数组中的元素放到一个一维数组中
		int j = 0;//和i一起控制二维数组
		int k = 0;//控制arr
		for (i = 0; i < 5; i++) {
			for (j = 0; j < bucket_size[i]; j++) {
				arr[k++] = bucket[i][j];
			}
		}
	}
};

基数排序 radixSort

平均时间复杂度最坏时间复杂度最好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稳定性
O(d(n+r))O(d(n+r))O(d(n+r))O( r )稳定

基数排序是桶排序的扩展,它的基本思想是:
将整数按位数切割成不同的数字,然后按照每个位数分别比较
具体做法是:将所有待比较数值统一为同样的位数长度,数位较短的数前面补零。
然后,从最低位开始,依次进行依次排序。
这样从最低位排序一直到最高位排序完成后,就变成了有序的数列。
当然,这样是非常难理解的,我通过一张图给大家进行讲解,为了更好地讲解和理解基数排序,我们将测试用例稍作改动。
tips: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这张图片我们开始分析:

  1. 第一次分配按个位进行分配,144放到下标为4的桶里,205放到下标为5的桶里,6放到下标为6的桶里…
    然后按顺序取出来,注意:谁后放进去的先被取出来
    此时我们发现,整个序列的个位已经有序了
  2. 第二次分配按照十位进行分配
    分配完成并取出来之后,整个序列的十位已经有序了,而且,在十位相同的前提下,个位也是有序的
  3. 第三次按照百位分配并取出之后,整个序列就已经有序了。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
private:
	int arrMax(int* arr, int sz) {
		int max = INT_MIN;
		for (int i = 0; i < sz; i++) {
			if (arr[i] > max) {
				max = arr[i];
			}
		}
		return max;
	}
	void _radixSort(int* arr, int sz, int exp) {
		int i = 0;//控制循环
		int* ret = (int*)calloc(sz, sizeof(int));//存放从桶收集后的临时数组
		int buckets[10] = { 0 };//只有0-9十种数字,所以10个桶
		/*
		* 这里的一维数组buckets就是这个排序的精妙所在,我们思考的时候是把数字放到桶里面
		* 但是我们实际写代码的时候,是只需要计数就可以了。
		* 因为我们一次排序,也就是一次_radixSort是不用关心其它位数是什么的
		*/
		//遍历arr,将数据出现次数存储在buckets中
		for (i = 0; i < sz; i++) {
			buckets[(arr[i] / exp) % 10]++;
		}
		//下面这两个for,是比较难理解的
		//调整buckets各元素的值,调整后的值就是arr中元素在ret中的位置
		for (i = 1; i < 10; i++) {
			buckets[i] = buckets[i] + buckets[i - 1];//后面有解释
		}
		//将arr中的元素填充到result中
		//以下这个循环非常精妙,我们可以观察到调整bucket[]后里面的数值和排序完之后ret[]里面应有的数值是有一个精妙的关系的
		for (i = sz - 1; i >= 0; i--) {
			int iexp = (arr[i] / exp) % 10;//这个iexp就是我要排的那一位的那个数,比如134,我现在正在排个位,那iexp就是4
			                                               //我在排十位,iexp就是3
			ret[buckets[iexp] - 1] = arr[i];//后面有解释
			buckets[iexp]--;//每放一个数到ret里,所对应的计数器要减减
		}
		//将排序好的数组ret复制到arr中
		memcpy(arr, ret, sz * sizeof(int));
	}
public:
	void radixSort(int* arr, int sz) {
		int imax = arrMax(arr, sz);//获取数组arr中的最大值,因为数组中最大的数决定分配的次数
		int iexp;//排序指数,iexp=1:按各位排序,iexp=10:按十位排序.....
		//从个位开始,对数组arr按指数位进行排序
		for (iexp = 1; imax / iexp > 0; iexp *= 10) {//循环条件恰恰就可以确定我们要循环的次数
			//imax/iexp就是最大循环次数,当iexp增大的时候就会接近这个循环条件
			_radixSort(arr, sz, iexp);//每一次的基数排序
			//iexp告诉_radixSort()这次是要对哪一位数进行排序
		}
	}
};

_radixSort中最后两个for循环的解释:
第一个for中
buckets[i] = buckets[i] + buckets[i - 1];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调整?
假设buckets[]现在是 4 1 2 …这代表着(假设现在对个位排序) 个位是0的有4个数,个位是1的有1个,那么,很明显,个位是1的那个数,在从桶中取出来之后,是放在临时数组ret里面的第五个位置的,也就是第4+1=5个位置,
所以,下面这个for调整元素的值其实就是把前面的叠加起来看看有几个,我们不就知道下一个该放到哪里了吗**,比如:前面一共有七个,那下一个数在ret里面的位置,就是第八个数字啊。**所以这一次调整的作用,就是让调整过后buckets[]里面的值刚好就是arr在ret中的位置。
第二个for中
ret[buckets[iexp] - 1] = arr[i];的理解
我们上面解释了,buckets[]中的数代表arr中的数在此次分配以后在ret中的位置
那么,buckets[iexp]不就是那个数字的位置吗,buckets[iexp]-1就是它的下标
因此,ret[buckets[iexp]-1]=arr[i];就可以理解了。

注:基数排序的桶,是不需要用二维数组的,我们只需要计数就可以了,而且计数的数,和每个数字,下标之间有个精妙的联系,这一部分可能比较难以明白,如果看完解释还不明白的伙伴可以私信我哦。

尾声

看到这里,我相信伙伴们对九大排序已经有一定了解了,在这九大排序里面,其实渗透了很多人的智慧结晶,我们掌握这些排序知识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是掌握里面精妙的算法思路。
如果这篇博客对你有帮助,一定不要忘了点赞关注和收藏哦!

标签:sz,arr,int,元素,算法,++,九大,排序
来源: https://blog.csdn.net/Yu_Cblog/article/details/122848138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