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其他分享> 文章详细

【读书笔记】:cs231n(image classification notes)

2021-03-11 23:34:25  阅读:229  来源: 互联网

标签:cs231n 训练 读书笔记 标签 image 分类 分类器 验证 图像


图像分类笔记

一、图像分类、数据驱动方法和流程

⑴ 图像分类

1、目标:

所谓图像分类问题,就是已有固定的分类标签集合,然后对于输入的图像,从分类标签集合中找出一个分类标签,最后把分类标签分配给该输入图像。这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并且有着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很多看似不同的问题(比如物体检测和分割),都可以被归结为图像分类问题。

2、举例:

如图,图像分类模型读取该图片,并生成该图片属于集合 {cat, dog, hat, mug}中各个标签的概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计算机来说,图像是一个由数字组成的巨大的3维数组。在这个例子中,猫的图像大小是宽248像素,高400像素,有3个颜色通道,分别是红、绿和蓝(简称RGB)。如此,该图像就包含了248X400X3=297600个数字,每个数字都是在范围0-255之间的整型,其中0表示全黑,255表示全白。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上百万的数字变成一个简单的标签,比如“猫”。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任务:

对于一个给定的图像,预测它属于的哪个分类标签(或者给出属于一系列不同标签的可能性)。图像是3维数组,数组元素是取值范围从0到255的整数。数组的尺寸是宽度x高度x3,其中这个3代表的是红、绿和蓝3个颜色通道。

4、困难与挑战:

对于人来说,识别出一个像“猫”一样视觉概念是简单至极的,然而从计算机视觉算法的角度来看就值得深思了。下面列举了计算机视觉算法在图像识别方面遇到的一些困难,要记住图像是以3维数组来表示的,数组中的元素是亮度值。
①视角变化(Viewpoint variation):同一个物体,摄像机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展现。
②大小变化(Scale variation):物体可视的大小通常是会变化的(不仅是在图片中,在真实世界中大小也是变化的)。
③形变(Deformation):很多东西的形状并非一成不变,会有很大变化。
④遮挡(Occlusion):目标物体可能被挡住。有时候只有物体的一小部分(可以小到几个像素)是可见的。
⑤光照条件(Illumination conditions):在像素层面上,光照的影响非常大。
⑥背景干扰(Background clutter):物体可能混入背景之中,使之难以被辨认。
⑦类内差异(Intra-class variation):一类物体的个体之间的外形差异很大,比如椅子。这一类物体有许多不同的对象,每个都有自己的外形。

⑵ 数据驱动方法

如何写一个图像分类的算法呢?怎么写一个从图像中认出猫的算法?搞不清楚。因此,与其在代码中直接写明各类物体到底看起来是什么样的,倒不如说我们采取的方法和教小孩儿看图识物类似:给计算机很多数据,然后实现学习算法,让计算机学习到每个类的外形。这种方法,就是数据驱动方法。既然该方法的第一步就是收集已经做好分类标注的图片来作为训练集。

⑶ 图像分类流程

图像分类就是输入一个元素为像素值的数组,然后给它分配一个分类标签。完整流程如下:
①输入:输入是包含N个图像的集合,每个图像的标签是K种分类标签中的一种。这个集合称为训练集。
②学习:这一步的任务是使用训练集来学习每个类到底长什么样。一般该步骤叫做训练分类器或者学习一个模型。
③评价:让分类器来预测它未曾见过的图像的分类标签,并以此来评价分类器的质量。我们会把分类器预测的标签和图像真正的分类标签对比。

二、Nearest Neighbor分类器

⑴ 图像分类数据集:

CIFAR-10。这个数据集包含了60000张32X32的小图像。每张图像都有10种分类标签中的一种。这60000张图像被分为包含50000张图像的训练集和包含10000张图像的测试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⑵ Nearest Neighbor算法

该算法将会拿着测试图片和训练集中每一张图片去比较,然后将它认为最相似的那个训练集图片的标签赋给这张测试图片
那么具体如何比较两张图片呢?在本例中,就是比较32x32x3的像素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逐个像素比较,最后将差异值全部加起来。换句话说,就是将两张图片先转化为两个向量I1和I2,然后计算他们的L1距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具体流程图:
以图片中的一个颜色通道为例来进行说明。两张图片使用L1距离来进行比较。逐个像素求差值,然后将所有差值加起来得到一个数值。如果两张图片一模一样,那么L1距离为0,但是如果两张图片很是不同,那L1值将会非常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距离选择:计算向量间的距离有很多种方法,另一个常用的方法是L2距离,从几何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它在计算两个向量间的欧式距离。L2距离的公式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k-Nearest Neighbor分类器

它的思想很简单:与其只找最相近的那1个图片的标签,我们找最相似的k个图片的标签,然后让他们针对测试图片进行投票,最后把票数最高的标签作为对测试图片的预测。所以当k=1的时候,k-Nearest Neighbor分类器就是Nearest Neighbor分类器。从直观感受上就可以看到,更高的k值可以让分类的效果更平滑,使得分类器对于异常值更有抵抗力。

下面的示例展示了Nearest Neighbor分类器和5-Nearest Neighbor分类器的区别。例子使用了2维的点来表示,分成3类(红、蓝和绿)。不同颜色区域代表的是使用L2距离的分类器的决策边界。白色的区域是分类模糊的例子(即图像与两个以上的分类标签绑定)。需要注意的是,在NN分类器中,异常的数据点(比如:在蓝色区域中的绿点)制造出一个不正确预测的孤岛。5-NN分类器将这些不规则都平滑了,使得它针对测试数据的泛化(generalization)能力更好(例子中未展示)。注意,5-NN中也存在一些灰色区域,这些区域是因为近邻标签的最高票数相同导致的(比如:2个邻居是红色,2个邻居是蓝色,还有1个是绿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验证集、交叉验证集和超参数调参

⑴ 超参数(hyperparameter)

k-NN分类器需要设定k值,那么选择哪个k值最合适的呢?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距离函数,比如L1范数和L2范数等,那么选哪个好?还有不少选择我们甚至连考虑都没有考虑到(比如:点积)。所有这些选择,被称为超参数。

⑵ 注意:

建议尝试不同的值,看哪个值表现最好就选哪个,但是决不能使用测试集来进行调优。在设计机器学习算法的时候,应该把测试集看做非常珍贵的资源,不到最后一步,绝不使用它。如果你使用测试集来调优,而且算法看起来效果不错,那么真正的危险在于:算法实际部署后,性能可能会远低于预期。这种情况,称之为算法对测试集过拟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使用测试集来调优,实际上就是把测试集当做训练集,由测试集训练出来的算法再跑测试集,自然性能看起来会很好。这其实是过于乐观了,实际部署起来效果就会差很多。所以,最终测试的时候再使用测试集,可以很好地近似度量你所设计的分类器的泛化性能

⑶ 验证集(validationset)

好在我们有不用测试集调优的方法。其思路是:从训练集中取出一部分数据用来调优,我们称之为验证集。以CIFAR-10为例,我们可以用49000个图像作为训练集,用1000个图像作为验证集。验证集其实就是作为假的测试集来调优。

⑷ 交叉验证

有时候,训练集数量较小(因此验证集的数量更小),人们会使用一种被称为交叉验证的方法,这种方法更加复杂些。还是用刚才的例子,如果是交叉验证集,我们就不是取1000个图像,而是将训练集平均分成5份,其中4份用来训练,1份用来验证。然后我们循环着取其中4份来训练,其中1份来验证,最后取所有5次验证结果的平均值作为算法验证结果。

五、Nearest Neighbor的优劣

⑴ 优点:

首先,Nearest Neighbor分类器易于理解,实现简单,其次,算法的训练不需要花时间,因为其训练过程只是将训练集数据存储起来

⑵ 缺点:

测试要花费大量时间计算,因为每个测试图像需要和所有存储的训练图像进行比较。

⑶ 注意:

Nearest Neighbor分类器在某些特定情况(比如数据维度较低)下,可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在实际的图像分类工作中,很少使用。因为图像都是高维度数据(他们通常包含很多像素),而高维度向量之间的距离通常是反直觉的。

六、小结

⑴ 简单来说:

①介绍了图像分类问题。在该问题中,给出一个由被标注了分类标签的图像组成的集合,要求算法能预测没有标签的图像的分类标签,并根据算法预测准确率进行评价。
②介绍了一个简单的图像分类器:最近邻分类器(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er)。分类器中存在不同的超参数(比如k值或距离类型的选取),要想选取好的超参数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③选取超参数的正确方法是:将原始训练集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我们在验证集上尝试不同的超参数,最后保留表现最好那个。
④如果训练数据量不够,使用交叉验证方法,它能帮助我们在选取最优超参数的时候减少噪音。
⑤一旦找到最优的超参数,就让算法以该参数在测试集跑且只跑一次,并根据测试结果评价算法。
⑥最近邻分类器能够在CIFAR-10上得到将近40%的准确率。该算法简单易实现,但需要存储所有训练数据,并且在测试的时候过于耗费计算能力。
⑦最后,我们知道了仅仅使用L1和L2范数来进行像素比较是不够的,图像更多的是按照背景和颜色被分类,而不是语义主体分身。

⑵ 实际应用k-NN流程:

①预处理你的数据:对你数据中的特征进行归一化(normalize),让其具有零平均值(zero mean)和单位方差(unit variance)。在后面的小节我们会讨论这些细节。本小节不讨论,是因为图像中的像素都是同质的,不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分布,也就不需要标准化处理了。
②如果数据是高维数据,考虑使用降维方法,比如PCA(wiki ref, CS229ref, blog ref)或随机投影。
③将数据随机分入训练集和验证集。按照一般规律,70%-90% 数据作为训练集。这个比例根据算法中有多少超参数,以及这些超参数对于算法的预期影响来决定。如果需要预测的超参数很多,那么就应该使用更大的验证集来有效地估计它们。如果担心验证集数量不够,那么就尝试交叉验证方法。如果计算资源足够,使用交叉验证总是更加安全的(份数越多,效果越好,也更耗费计算资源)。
④在验证集上调优,尝试足够多的k值,尝试L1和L2两种范数计算方式。
⑤如果分类器跑得太慢,尝试使用Approximate Nearest Neighbor库(比如FLANN)来加速这个过程,其代价是降低一些准确率。
⑥对最优的超参数做记录。记录最优参数后,是否应该让使用最优参数的算法在完整的训练集上运行并再次训练呢?因为如果把验证集重新放回到训练集中(自然训练集的数据量就又变大了),有可能最优参数又会有所变化。在实践中,不要这样做。千万不要在最终的分类器中使用验证集数据,这样做会破坏对于最优参数的估计。直接使用测试集来测试用最优参数设置好的最优模型,得到测试集数据的分类准确率,并以此作为你的kNN分类器在该数据上的性能表现。

(注:本读书笔记总结自 贺完结!CS231n官方笔记授权翻译总集篇发布)

标签:cs231n,训练,读书笔记,标签,image,分类,分类器,验证,图像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9804978/article/details/114682339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