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de9

精准搜索请尝试: 精确搜索
首页 > 编程语言> 文章详细

TEQC GNSS数据质量分析算法

2021-06-14 21:57:25  阅读:389  来源: 互联网

标签:误差 伪距 多径 TEQC 电离层 GNSS 算法 MP1


文章目录

TEQC应用

TEQC是由UNAVCO Facility研制的为研究GPS 监测站数据服务的公开免费软件,软件在快速、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观测数据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TEQC应用的例子有很多:

  • UNAVCO会用TEQC对该机构下的CORS站的数据质量检测,并且将生成的报告上传到FTP上
  • RTKLib中的rtkplot.exe实际也集成了TEQC,因此可以画每颗卫星的多径、仰角情况;
  • 北云公开的测试报告《C1高精度办卡测试报告 原始观测数据质量篇》中,在对其高精度板卡测试,对原始观测数据质量进行分析时,“伪距多径值”、“观测数据完整率”、“每周跳观测量”指标均由TEQC获得

TEQC算法

TEQC虽然没有公开其具体代码,但是多数指标通过简单统计即可获得。部分指标则涉及一些简单的算法,在其公开论文《Geodetic Data Services Plan for GNSS Modernization: Data Formats and Preprocessing Tools》也有描述。接下来,主要参考该论文,对其中一些指标的算法进行阐述。

1. 电离层误差变化率检测周跳

下面是TEQC报告中的一个示例:

  • 第一行是电离层误差变化率的阈值,超出阈值则认为有周跳;
  • 下面两行则是检测出来的周跳数

IOD signifying a slip : >400.0 cm/minute
IOD slips < 10.0 deg* : 125
IOD slips > 10.0 deg : 439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频率i的载波相位L和伪距P建模如下,其中R是卫星和接收机天线之间的真实距离,c是光速,dtr是接收机钟差,dts是卫星钟差,Ii为频率i的电离层误差,N为对流层延迟,mi为频率i的相位多径误差,Mi为频率i的伪距多径误差,ni λ \lambda λi 为整周模糊度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电离层延迟误差与频率的平方成反比,L1和L2电离层延迟的关系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根据(1)式中的模型,用L1 - L2,并且带入(4)式,可以得到下式:
在里插入图片描述
或者下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顺便说一句,在整周模糊度已经固定的情况下,由于相位多径通常非常小,忽略多径,通过(5)式和(6)式,其实可以计算得到电离层延迟,这也是如何用双频数据计算电离层延迟的方法。

TEQC利用(5)和(6),将两个时刻的电离层误差相减(忽略相位多径误差,通常为毫米级),并且除以时间间隔,便可以得到电离层误差的变化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EQC利用电离层误差变化率监测L1,L2周跳。由于除了周跳,不同时刻电离层延迟的变化、卫星运动、接收机运动,均会影响由(7)式所计算的电离层误差变化率。所以TEQC默认设置了400cm/min的阈值,不过这个值是可以通过命令行选项进行修改的。

2. MP1(L1伪距多径值)、MP2(L2伪距多径值)

下面是TEQC报告中的一个示例。MP12和MP21是移动平均多径的RMS值。第三行是用多少个点来计算移动平均值。

Moving average MP12 : 0.370746 m
Moving average MP21 :0.234991 m
Points in MP moving avg : 50

为了得到多径方程,我们通过(1)式和(2)式中的模型计算线性组合MP1、MP2,并且将式中的电离层误差用(5)式和(6)式替代。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B1 和B2定义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式(8)中,由于相位多径m1和m2非常小,MP1的变化主要由M1和B1造成。由于B1由模糊度计算得到,因此在没有周跳的情况,B1不会发生变化。MP2和MP1类似。

如果将伪距多径M1、M2认为是零均值的白噪声,而B1、B2在没有周跳的时间段内是个常值,那么将线性组合值MP1、MP2在无周跳时间段内的均值减去,则就是多径值M1、M2,这也正是TEQC计算多径的方法。TEQC减去均值后,再计算RMS,便得到了报告中的MP12,MP21。

总结

TEQC开源工具虽然好用,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只有掌握了算法,才能写出我们可以任意修改的工具。我曾经尝试过写计算多径值的函数,基本上通过上述算法,可以得到和TEQC一致的结果。学会使用优秀的工具很重要,但是理解这些指标如何计算、为什么这么算更重要。

标签:误差,伪距,多径,TEQC,电离层,GNSS,算法,MP1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918498/article/details/117911701

本站声明: 1. iCode9 技术分享网(下文简称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技术学习、探讨和分享;
2. 关于本站的所有留言、评论、转载及引用,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3. 关于本站的所有言论和文字,纯属内容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与本站观点和立场无关;
4. 本站文章均是网友提供,不完全保证技术分享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风险性和版权归属;如您发现该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5. 本站为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不会用来进行牟利,也不会利用任何形式的广告来间接获益,纯粹是为了广大技术爱好者提供技术内容和技术思想的分享性交流网站。

专注分享技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侵权联系[81616952@qq.com]

Copyright (C)ICode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ode9版权所有